今日,一位3年前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刘叔来院复查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
他懊恼地说:“自从说糖耐量异常后,我一直在进行饮食控制和坚持运动,怎么还会成为糖尿病呢?”
那么,从糖耐量异常到糖尿病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什么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两种情况,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异常判断标准
这两者均代表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的中间代谢状态,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耐量异常离糖尿病有多远?
空腹血糖受损,说明人体的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但尚没有糖尿病的症状,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渡状态。
如果这时不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干预,
任其发展,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后备*。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此类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会大大提高。
哪些人需要做糖耐量试验?
1.常规体检中,空腹血糖介于5.7~6.1mmol/L
2.年龄超过45岁,尤其是脑力劳动者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综合征患者
5.有妊娠糖尿病病史或分娩巨大儿的妇女
6.反复皮肤感染、皮肤疖肿、泌尿系感染者
7.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糖耐量异常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调整饮食结构。
糖耐量异常患者虽没必要过度限制饮食,但要按糖尿病人的饮食标准进餐,注意饮食规律均衡,定时、定量进餐。尽量少吃高热量、含糖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
2、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保持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另外,超重或肥胖者一定要减重,把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不仅可以检验饮食和运动疗法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调整;还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病情的发展程度,从而做出科学的诊疗。
4、药物干预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