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洪:我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打败了糖尿病
文/李德洪
题记:本文作者李德洪今年已是74周岁的老人,他于医院确诊为二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病例列入慢性病档案。按他回忆其患糖尿病启始年份应该早在年。数十年来,他根据自身状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创了不吃降糖药,仅靠控制每餐饮食总量,加上适当的有氧运动比如走路、体操、八段锦等来调理、治疗糖尿病的一套方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诚然,此法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对李德洪个人而言,糖尿病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是不言而喻,切不可机械式模仿套用。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独创的方法仍然可以供糖尿病患者参考借鉴。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糖尿病日呼吁:“让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起打败糖尿病!”,感谢作者分享这套成本低廉,易于实施的糖尿病极简治疗法。
一、发现糖尿病
年我偶尔发现自己的眼睛有时候会布满血絲,既不痒也不痛,过后消失了,不久又重新出现。有时候还会出现一大片红血块在白眼球面上,接着消失,接着又出现,如此反复交替循环出现。医院捡查,只是开了些眼药水回来点滴眼睛,沒有怀疑是血糖高引起的。后来发展到走路有些胸闷,以及胸部和后背疼痛,有一次我还突然在睡梦中惊醒,坐起来了,心口部位感到特别不舒服。事后方知,其实就是糖尿病影响心脏供血不良的反映。后来,我于医院做了检查。查出空腹血糖值为9.8~10.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为13.5~17mmol/L,医院确诊我为二型糖尿病患者,病例列入慢性病档案。
二、我为何会得糖尿病?
在当年(年以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相关糖尿病的知识在国内还没有普及,大家还没有听说过“糖尿病”,医院都沒有什么降糖药,我们萍乡市到年好像才可买到中药“消渴丸”,和“银杏叶片”等来用于治疗糖尿病。
而那个年代,对于吃的观念,却正好相反,非但不提控制饮食,反而提倡吃饱喝足,增强体质。记得当时,大概是年或许是年,因时间久远,只记得粗略概况,人民日报曾刋登了一篇长篇报导,讲述人民解放*空*一位飞行员,以顽强的意志克服身体困难,重上兰天的事迹。这位飞行员因犯一种疾病治好后,吃饭就呕吐,以至于身体很难恢复。为了重上兰天,保卫祖国领空,他以惊人的意志力,呕完再吃,再吃再呕,再呕还吃,直到最后战胜了呕吐,身体逐步变得强壮,终于重上兰天的感人事迹。这篇报导也深深地激励了我,使我从此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其他原因,引起食欲不振,都会顽强地吃饱,以保证身体健康。而我以一贯做事猛烈的作风,加上矫枉过正的习惯,适得其反,反而促使我的血糖在不知不觉中升高了,以致患了糖尿病。
三、打败糖尿病
在确诊自己得了糖尿病以后,我先是去图书馆以及通过报刋杂志,后来加上从互联网,了解、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于是对于如何战胜糖尿病,阻断其可怕的并发症,心中的主意慢慢地清晰起来。我认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神奇的、惊人的。只要你阻挡或消除了产生该疾病的初始条件,包括不良的习惯等等,核心就是控制饮食,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得到修养生息,就一定会逆转局势重归健康,当然不必纠结于是否能彻底根治。
我的理念就是:既然我的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那一定可以再把它吃回去。
我的治糖尿病具体的措施如下:
1.坚决不吃任何降糖药;
2.对于米饭、馒头、蔬菜水果等,这类碳水化合物要严格控制进食总量,每餐只能吃5分饱。比如过去每餐能吃两碗饭,外加蔬菜水果,那么从当下起我就只吃一碗了,并且把蔬菜、水果(属于碳水化合物)与米饭加在一起凑成一碗;
3.蛋白质(包括鸡蛋、肉类)食物不限量、放开吃。但蛋*必须控制,最好一天只吃一个鸡蛋;
4.随时随身带上水果糖以备低血糖时应急含服;
5.每天坚持散步、体操或“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特别是晚饭后必定散步35~40分钟,此项雷打不动;
6.自备家用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调整用餐总量,但现在康复多年已停用了;
7.特别强调所有碳水化合物,它们经过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都是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了,没有什么区別。
所以我吃饭时,就曾试验净吃月饼或红沙糖时,就不吃平时的饭莱了,只要控制进餐总量,虽然升糖速度加快了点,但结果沒有什么大影响,餐后两小时测血糖应该8.9~9.8mmol/L。比如在进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用适量的红薯或者是芋头或者是红沙糖去替换一个小馒头,而总热量维持不变。
有了这条法则,我无须戒口,想吃啥就吃啥,只要维持在总热能不变的框架内,血糖的结果值也不会变得离谱。
我近几年来的血糖检测结果基本如下:空腹:6.7~6.8mmol/L;餐后:8.9~10.1mmol/L;备注:餐后指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6.7~6.8%;不过我也是只求血糖控制达标,不敢奢望止病断根。
总之我是年过74岁的曾经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从年算起,从未吃过降糖药,运用自己独创的糖尿病极简治疗法,目前两眼视力接近1.5,看书看报还不用戴眼镜,除早期引发了冠心病外,暂时没有发现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如果这篇文章对人能有所参考,有所启示,我也就知足了。
.11.15于广州
(责编杨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