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测算数据显示: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能达6.42亿,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贡献了全世界1/3的糖尿病患者,将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防控刻不容缓~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不少关于糖尿病的「谣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见谣言,看看你中招了没?
NO1糖尿病是糖吃多了?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一说起糖尿病,很多人就会觉得是吃糖多导致的,毕竟这个病名字中就带“糖”,得了病也不能多吃糖,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所影响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主要原因是人体胰腺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或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高于正常的一种综合征。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不喜吃糖的人也得了糖尿病的情况。
NO2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岛素?
不完全正确。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
得了糖尿病后不是说马上就可以打胰岛素。
往往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刚发病时血糖一般通过药物治疗都能控制在一个标准当中,而且也不会引发并发症,这时候往往只需要通过药物治疗一般都能控制好病情。
但是如果得到糖尿病几年以后血糖通过药物控制不了,就需要选择注射胰岛素了。
NO3使用胰岛素会成瘾?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许多患者看来,胰岛素具有依赖性,一日用上了往往就撤不下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临床上,当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建议患者用胰岛素的时候,说明这个时候是有适应症需要用胰岛素的。
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成瘾的问题。
即便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也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而是由于患者的病情所需要,比如自身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大家不要产生误解。
NO4少吃主食多吃菜,有益于控糖?
不完全正确。
据研究发现,菜中一般油的含量比较高、蛋白质多,只吃菜会导致热量猛增,容易得糖尿病。饭少吃了,菜吃多了,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甚至还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导致热量超标,营养过剩。
妙妹小贴士:不要惧怕主食,粗细搭配才是合理的膳食,科学研究表明,精制粮与粗粮的比例以6:4为最佳。
NO5无糖食品可以多吃?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以吃,但需要适可而止。
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原因是要避免血糖急剧升高。而无糖食品中,带来甜味的其实是糖醇,糖醇虽然对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小,但是也还是会导致一定的血糖波动。
而需要用大量糖的食品往往也含有比较多脂肪和精制淀粉,所以谨慎的建议是:糖尿病人可以吃,但需要适可而止。
NO6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糖尿病通常被认为是胖人得的病,其实也不尽然。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也不代表瘦人就进了“保险箱”。
“瘦子”一样有得糖尿病的风险。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虽不胖,但同样可能会得糖尿病。
NO7糖尿病不能喝粥?
不完全正确。
粥容易消化,是我国老百姓几千年来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老少皆宜。但是,也就是因为它易消化、易吸收,喝粥后血糖会迅速升高。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喝粥,特别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越喝血糖越高。
但是如果想要喝粥,妙妹建议可以掺入一些杂粮。比如黑米、红豆、绿豆或糙米等等,升糖指数都是比较低的。既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又能中和升糖指数。
NO8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糖尿病一向被称为“富贵病”,但大概率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摄入过量的卡路里和脂肪时,身体就会产生不良的血糖升高,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患糖尿病的风险增高。
通过选择健康的食物和改变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血糖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减肥也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提供更多的健康益处。
重视糖尿病,预防很关键!
1、饮食
饮食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合理,多吃绿叶菜,忌甜、忌盐、忌腻、忌辣,胖人应逐渐减少食量,通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不宜饮酒,酒精能使血糖发生波动,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易发现,非常危险。
2、适度增加锻炼
制订安全的运动计划,运动还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
跳舞:跳30分钟消耗热量为卡;
爬坡快走:30分钟消耗热量卡;
慢跑:30分钟消耗热量卡;
做家务:做30分钟家务,如种花、除草等消耗热量卡。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熬夜、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经常监测血糖和其他并发症;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一旦血糖控制欠佳,建议到内分泌专科调整降糖药物。
4、维持健康的体重
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比较瘦的人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5、定期检查
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预防。
6、减轻压力
在高压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致出现胃口大开、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情况,所以大家记得平时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缓解压力的方法很多,当压力很大时,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缓解压力;还可以和亲人或好友一吐为快,释放所有的不开心等等。
在我国严峻的「多糖大国」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早发现、早预防”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调理生活状态,就有可能延缓甚至是不让糖尿病发生。#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科普大赛##糖尿病#
参考文献[1]云无心.关于无糖食品的三大误区,看看你中了哪条[J].生命与灾害,(12):39+38.[2]高靖.瘦人为何也会得糖尿病?[J].中医健康养生,(06):50-51.[3].世界糖尿病日,你应该了解的知识[J].临床研究,,28(11):.
关于糖尿病,你还踩过哪些坑,或者有哪些疑问吗?欢迎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