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为年世界糖尿病日。
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年“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设立此项纪念日主要目的是促使各国*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关于糖尿病的理解误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而导致的?
错误!
其实糖尿病患者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糖吃的过多,而是因为机体胰岛素相对缺乏而无法代谢和利用摄入的糖。(粗糙的说就是因为你的身体无法吸收和消化你吃的这些糖。)
★糖尿病患者再也不能吃甜的食物?
错误!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甜食的!
但需注意远离精加工食品(精米、精面),控制好糖、巧克力、淀粉的摄入量。计算好每天身体所需碳水化合物里的含糖量即可。
人为什么会患糖尿病?病因是什么?★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有明显遗传性的一种疾病,1型或2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是遗传因素。
家族史有糖尿病人群的发病率会高于普通人群。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15~20倍。
★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都是致病因素。
糖尿病1型与2型的区别:★1型糖尿病
年龄阶段大多为30岁,起病会比较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情况明显,血糖水平高。
不少人是以酮症酸中*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2型糖尿病
年龄阶段大多为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
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发病后容易引发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有这些症状的人要注意了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三多一少”的症状大多是患1型糖尿病。每日饮水量增多、频繁上洗手间、少食多餐、逐渐消瘦,有这些情况需多加注意了。
2.疲乏无力,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前肥胖是最明显的病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血糖失控的危害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血液病变,可导致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脑血管的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也即糖尿病并发症。
年,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病程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几率高达98%。
▲视网膜病变:视物模糊不清,失明是正常人25倍。
▲神经系统病变:感觉异常。
▲血管系统病变:最常见的有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心脑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3倍。
▲肾脏病变:肾功能衰竭,尿*症,尿*症是正常17倍。
▲足部坏疽:截肢,是正常人5-7倍。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各类严重疾病的患病率更高。
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寿命减少5-10年,甚至20年。
糖尿病防护与调理建议1.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饮食上要少吃葱、姜、茴香、八角、桂皮、胡椒、海鲜、野生动物等辛辣发散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银耳、山药、沙参、百合、麦冬、冬瓜、白菜等,平时多饮麦冬菊花茶)
2.生活习惯?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能降糖、降压、减肥、降脂。运动锻炼比服降糖药更方便,更安全,更经济,更有效。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早睡以敛肺气,早起以清肺气”。
3.注意防护糖尿病患者一般身体免疫力低,扺抗能力较差。
建议少走亲访友,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到公共场所要戴口罩,外出回家要用酒精或消*液洗手,每天清早要打开门窗通风透气,勤洗澡,勤换衣服,避免受伤(一旦受伤了就很难康复,还会引起伤口溃烂,恢复不好也会引起伤口溃烂)。
长者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患流感、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风险。
3.重视监测监测是观察血糖的“透视镜”,是检测治疗效果的“晴雨表”,也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般每3天监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若身体出现异常情况就及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量、饮食量或运动量,将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之内。
4.科学服药糖尿病患者用药时必须遵循医嘱,禁止自行减药减针。
重视糖尿病从你我做起护明德在此呼吁大家重视糖尿病设立世界糖尿病纪念日,就是为了让更多社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