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持续的血糖升高和尿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在现代的高发病率,以及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使人对之望而生畏。最近就有位朋友跟我谈及闺蜜的孩子竟然得了糖尿病,每天要带个泵注射胰岛素。言谈之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担忧和害怕,怎么年龄这么小会患上糖尿病,印象中这个病是中老年人多啊,虽然近年来发病趋向于年轻化,但幼儿患病也太可怕了。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分型。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每种疾病都有它的复杂性,糖尿病也是。医学上,糖尿病可分为特异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等,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分型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绝对缺乏;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临床症状显著、起病急、危害大、防治难的特点;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10%。
而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丢失敏感性,无法有效利用而导致的相对缺乏;它的发病多见于35-40岁以上的成人;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显著;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90%。
1型糖尿病的是怎么得的?医学界对于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的定义是,遗传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免疫攻击破坏胰岛B细胞(即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词:遗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缺陷,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了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缺陷很好理解,什么是遗传易感基因呢?它指的是在适宜环境刺激下能够编码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的基因。简单理解,就是先天决定的易于患某种或某类疾病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疾病往往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的人来说,在受到某些病*等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袭时,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人要大。比如,一旦他们的胰岛感染病*,不仅会导致胰岛B细胞(胰岛细胞的一种,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功能直接受损,还会引发受损的胰岛B细胞释放致敏蛋白,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进一步破坏胰岛B细胞。
由于我们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需要靠胰岛B细胞分泌,所以胰岛B细胞的破坏和功能受损,将迅速引发机体无法分泌胰岛素或严重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持续走高。故此,1型糖尿病,也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需要不断地从外源补充胰岛素来缓解体内的严重不足,即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遗传内因的不可预知、诱发外因的防不胜防,是为什么1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次,且起病急、防治难、危害大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1型糖尿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从胰岛素的功能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性。胰岛素不仅是我们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也是唯一的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说,胰岛素的一切功能都是围绕着充分利用葡萄糖和维持血糖稳定而展开:
在进餐后体内血糖迅速升高时,及时将葡萄糖从血液中转运入肌肉、脂肪组织等的细胞,为细胞供能;
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促进机体将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备在肌肉和肝脏中,以备将来使用;
促进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促进葡萄糖充分燃烧以获得最大能量),为机体供能;
减少脂肪动员,抑制肝内糖异生,防止机体将其他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以促进机体组织最大限度的利用葡萄糖。
1型糖尿病发生时,体内胰岛素的绝对量严重不足,将直接导致上述功能受阻。
若葡萄糖转运受阻,糖不能及时转运入肌肉、脂肪组织等的细胞,会导致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人体表现出饥饿而多食;
多食导致血糖来源增多,血糖进一步升高,一旦血糖含量数值超过人体肾脏对糖可接受的范围时,就会通过肾脏而经由尿液大量排出,出现糖尿;
糖的大量排出,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引起多尿;
体内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又导致多饮;
由于胰岛素生理功能受阻导致糖的利用不充分,能量供应障碍而不得不动用非糖物质,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剧,导致机体消瘦,怎么吃也胖不起来了。
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少)症状。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和早期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当前糖尿病的主流,约占发病率的90%。2型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医学界把凡不能确诊为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1型、特异型、妊娠糖尿病等)的患者,都暂时归类为2型糖尿病。
与极度依赖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不同的是,2型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有些患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不过机体对胰岛素失去了敏感性,无法有效利用。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常可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如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或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物辅助降血糖来缓解。
不过,由于2型糖尿病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加剧,加之血糖控制不佳,一些患者最终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2型糖尿病转化成了1型。
相比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缓慢和隐蔽,在初期临床症状的表现上,常常不会有显著的三多一少,但会表现出体重下降、乏力、疲倦等。由于这些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常常容易被忽视。
许多患者都是在年度体检时发现血糖值偏高,或是出现了慢性合并症(如:肢端麻木、视力下降、心力衰竭等)之后,才得知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并开始治疗。
2型糖尿病的病因当前医学界还不明确。已有的研究认为,它的发病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但不同于1型糖尿病的是,环境外因对2型糖尿病发病和病程进展的影响更高于遗传因素。
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环境外因包括:年龄增长、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运动不足,以及某些特殊化学*物等。比如,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些多年从事糖尿病相关研究的生物化学专家表示,肥胖和不好的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关联紧密,而不是遗传。他们建议:无论遗传因素如何,都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作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结语所以,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生活习惯和遗传哪个占主因,不同分型原因不尽相同。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大部分疾病都是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遗传,但可以改善后天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值得为之付出并享有。
点亮“在看”,开启美好一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