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型糖尿病(LADA)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TUhjnbcbe - 2021/6/27 3:01:00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DKA)、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防治。

年由滕卫平教授牵头,覆盖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糖尿病患病率调查(TIDE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75%(90%以上是2型糖尿病),即18岁以上成人中,大约每8个人中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九版)显示:目前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年,将会有近7亿糖尿病患者。20-79岁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前十国家及相应医疗支出,中国患病人数第一,花费排名第二。中国糖尿病治疗现状是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即一高三低的特点。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分为口服和注射的两种类型。假设以年划界的话,10年之前的为传统降糖药物,10年之后的为新型的降糖药物。

一.传统降糖药物:

1.口服降糖药物:

(1)促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及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2)双胍类——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常用的是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4)噻唑烷二酮类——常用的是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对于传统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广大的糖尿病病友已经非常熟悉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可以看下面的示意图。

2.胰岛素

从胰岛素的来源分为动物胰岛素和通过基因工程制成的人胰岛素。从胰岛素作用的半衰期分为短效(正规)、中效、长效胰岛素及预混制剂。

二.新型的降糖药物:

1.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肠促胰素是人体内一种肠源性激素,在进食后,该类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组成,其中GLP-1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内源性的GLP_1在体内迅速被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而失去生物活性,其半衰期不足2分钟。口服DPPⅣ抑制剂使内源性的GLP_1活性延长,刺激胰岛β细胞,使得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减少肝葡萄糖输出。上市品种有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阿格列汀。

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使T2DM患者血糖降低,同时有减重的作用,呈血糖依赖性。作用机制如下:①刺激胰岛β细胞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②抑制胰升糖素分泌,减少肝葡萄糖输出;③延缓胃内容物排空;④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⑤抑制食欲及摄食。此外,GLP_1还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种类包括1.日制剂:3次/天的贝那鲁肽,2次/天的艾塞那肽,1次/天的利拉鲁肽和利司那肽。2.周制剂:洛塞那肽、阿必鲁肽、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目前国内上市的均需皮下注射,国外已有口服制剂。其中某些种类如利拉鲁肽、度拉唐肽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3.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直接降低血糖。目前全球共有6种SGLT-2抑制剂上市,分别为:Canagliflozin(坎格列净)、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Empagliflozin(恩格列净)、Ipragliflozin(依格列净)、Luseogliflozin(鲁格列净)以及Tofogliflozin(托格列净)。前3种已在国内上市。SGLT-2抑制剂除了降糖以外,尚有减重作用。有些品种还有心、肾保护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泌尿道和生殖道感染及自发酮症,严重的极少数发生酮症酸中*。

4.胰岛素类似物

(1)超短效胰岛素及预混制剂:包括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及预混制剂(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50、赖脯胰岛素25及赖脯胰岛素50)

(2)基础胰岛素:包括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及和门冬胰岛素的预混制剂(诺和佳)

5.胰岛素口服制剂:已进入临床实验或尚在研发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