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玄娥周尊海医院内分泌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病例分享
病例1(母亲):患者,女性,46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月余,伴双下肢麻木加重1周”住院治疗。有遗传性听力减退病史,父亲,1位哥哥及姑姑均有听力减退病史。查体:BP/80mmHg,身高cm,体重38kg,BMI16.44kg/m^2,神志清楚,心肺腹(-),双下肢无浮肿。双下肢针刺感觉减退。辅助检查:测空腹血糖1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9.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空腹C肽0.42ng/ml,餐后2小时C肽0.53ng/m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均为阴性。尿常规:尿糖4+,酮体1+,24小时尿蛋白定量0.01g/24h。血气分析:PH正常范围,乳酸1.7nmol/L,略升高。心脏彩超示两侧颈动脉近心端内膜均匀性增厚(大动脉炎待排查)。骨密度:骨质疏松。入院后予以a-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每次mg,一天三次餐时嚼服,甘精胰岛素10u睡前皮下注射,血糖可控制:FPG4.2-6.4mmol/L,2hPG7.4-12.8mmol/L。
病例2(女儿):患者,女性,19岁,为病例1中患者的女儿。因“听力下降10余年,视力下降、口干、多尿1年余”入院。患者听力下降10余年,年明确诊断为遗传性听力减退。1年前出现口干、多尿,夜尿2-3次/晚,伴有视力下降。.5.21在我科体检测糖化血红蛋白15.4%,空腹血糖19.28mmol/L,餐后血糖16.2mmol/L,入院治疗。查体:BP/80mmHg,身高cm,体重37.5kg,BMI17.12kg/m^2,神志清楚,心肺腹(-),双下肢无浮肿。空腹C肽1.0ng/ml,餐后2小时C肽2.ng/m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均为阴性。尿常规:尿糖4+,酮体1+。血气分析正常。骨密度:骨量减少。入院后予以门冬胰岛素,每次4u,三餐前即时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26u睡前皮下注射,联合口服拜糖苹每次mg,一天三次餐时嚼服,血糖控制:FPG8.2mmol/L,2hPG9.5-13.7mmol/L。
结合患者体型消瘦、有遗传性听力减退,母亲及女儿均患糖尿病,通过基因诊断明确该两例患者均为“线粒体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4%-1.8%,在我们日常门诊或住院患者中,可能就隐匿存在这样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附: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母亲):线粒体基因存在m.AG杂质性变异,变异比例约3.35%
患者(女儿):线粒体基因存在m.AG杂质性变异,变异比例约40.17%
什么是“线粒体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mitochondrialdiatetesmellitus),正式名称是母系遗传的糖尿病伴耳聋(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anddeafness,MIDD),它是一种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具有母系遗传和异质性的特点,是已知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查找蛛丝马迹,线粒体糖尿病的疾病特点
线粒体糖尿病具有相应的特点,如下:
(1)遗传特征:母系遗传
(2)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早,常小于40岁;身材瘦小,BMI常<20kg/m^2;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确诊糖尿病2年后常需改用胰岛素治疗;通常无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抗体常为阴性。
(3)伴发症:1)神经性耳聋:以高频听力下降常见。2)眼病:*斑视网膜营养不良,其在MIDD中的发生率高达86%。3)骨骼肌病:线粒体肌病一般表现为运动后痉挛或虚弱,有报道43%的MIDD患者伴有肌病,病理见红肌纤维病变。可测血乳酸水平升高或运动后血乳酸水平恢复延迟,主要因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减退。4)脑病: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线粒体脑病伴乳酸中*及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encephalomyopathywithlacticacidosisandstroke-likeepisodes,MELAS综合征)。5)肾病:早期就可能出现蛋白尿,易于发生终末期肾病。6)心脏:左心室肥厚的几率增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传导障碍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
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线粒体DNA上tRNALeu(UUR)基因AG的点突变是最常见的线粒体糖尿病基因突变位点。线粒体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β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线粒体DNA上AG的突变致细胞内葡萄糖氧化产能明显障碍,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以致乳酸产生增多;同时导致胰岛β细胞葡萄糖感知胰岛素分泌过程受损。同时呼吸链代谢和电子转运过程(ETC)中产生反应性氧族(ROS)升高,激活并启动β细胞凋亡。
提防骨质疏松风险
该两例患者年龄不大,但均出现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情况,复习文献,线粒体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特点为:血钙降低、维生素D缺乏,骨转换降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骨质疏松的原因如下:1)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体型消瘦,BMI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2)胰岛素分泌缺陷,成骨细胞骨基质成熟和转换减少,分解大于合成。3)高血糖引起维生素D缺乏,PTH分泌增加,破骨细胞活跃;高血糖诱导成骨细胞凋亡。4)代谢性酸中*(乳酸堆积)通过直接刺激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引起骨量减少。5)线粒体功能障碍对骨代谢直接影响,导致与年龄不相符合的骨质疏松。
线粒体糖尿病特殊的治疗原则
我们通常的糖尿病治疗原则:管住嘴、迈开腿,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首选。但该治疗原则运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并不适用。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因为能量合成不足,体型偏瘦,不应该过于严格控制饮食。线粒体糖尿病患者肌肉细胞ATP合成减少,葡萄糖氧化不足,易发生肌肉乳酸堆积,有乳酸性酸中*倾向,故不宜进行持续或剧烈的运动。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功能而诱导糖酵解,增加乳酸生成,故该类患者不宜选择双胍类口服药物,根据患者胰岛功能情况,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辅酶Q10是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电子载体,服用辅酶Q10有改善MIDD患者的线粒体功能缺陷作用。
线粒体糖尿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最常见的特殊糖尿病类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常常隐匿在我们日常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早期发现这一类型特殊的糖尿病患者,及早运用胰岛素治疗,避免双胍类药物,有望改善患者的自然病程,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病学分会.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现状及筛查与诊治的建议[J].中华医学杂志,,85:-.
[2]项坤三.特殊类型糖尿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杨篷,张曼娜,盛春君,等.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G突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国糖尿病杂志,(2):97-.
[4]DeMoraisJA,Trindade-SuedamIK,PepatoMT,etal.Effectofdiabetesmellitusandinsulintherapyonbonedensityaroundosseointegrateddentalimplants:adigitalsubtractionradiographystudyinrats[J].ClinicalOralImplantsResearch,,20(8):-.
[5]EnricoD,DanielaB,AngelaF,etal.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gingMuscleandOxidativeSystemPathway[J].OxidativeMedicineandCellularLongevity,:1-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