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空腹血糖≥5.1mmol/L,或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8.5mmol/L,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代谢的主要特点是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这可能导致部分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好发于肥胖或超重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及大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大多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可能会造成流产、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胎儿畸形等。妊娠期糖尿病易发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糖尿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孕期不合理的膳食,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糖尿病家族史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比较高,因为糖尿病有部分遗传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孕妇年龄因素也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诱因之一,35岁以上的大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比较高。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
对孕妇的影响1.高血糖可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流产发生率达15%~30%。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较非糖尿病孕妇高2~4倍,可能与存在2.严重胰岛素抵抗状态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当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尤其合并肾脏病变时,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3.未能很好控制血糖的孕妇易发生感染,感染亦可加重糖尿病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等急性并发症。4.羊水过多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孕妇多10倍,其原因可能与胎儿高血糖、高渗性利尿致胎尿排出增多有关。5.因巨大胎儿发生率明显增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概率增高,产程延长易发生产后出血。6.1型糖尿病孕妇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由于妊娠期复杂的代谢变化,加之高血糖及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代谢紊乱进一步发展到脂肪分解加速。血酮体急剧升高,进一步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7.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33%~69%,远期患糖尿病概率也增加,17%~63%将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远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高。对胎儿的影响1.巨大胎儿发生率高达25%~42%,原因为胎儿长期处于母体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环境中,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躯体过度发育。2.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约21%,妊娠早期高血糖有抑制胚胎发育的作用,导致胚胎发育落后。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者,胎盘血管常出现异常,影响胎儿发育。流产和早产:妊娠早期血糖高可使胚胎发育异常,最终导致胚胎死亡而流产。合并羊水过多易发生早产,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等并发症时,常需提前终止妊娠,早产发生率为10%~25%。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可由妊娠中晚期发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所致。胎儿畸形:未控制孕前糖尿病孕妇,严重畸形发生率为正常妊娠的7~10倍,与受孕后最初数周高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新生儿的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高血糖刺激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具有拮抗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泡I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及释放的作用。使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减少,胎儿肺成熟延迟。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脱离母体高血糖环境后,高胰岛素血症仍存在,若不及时补充糖,易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生命。就医指南
妊娠期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或超重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糖尿病家族史者,35岁以上的大龄孕妇等,怀孕时要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对于有疑似糖尿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如果孕妇即将临产,优先考虑妇产科就诊。医院内分泌科是一个拥有精湛技术、高尚医德、优质服务、幽雅环境、优良口碑的医疗护理团队。内分泌人一直秉承“救死扶伤,精诚仁爱”的科室文化,经过10余载的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护理、健康教育、教学一体的特色科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由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等。内分泌人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科室介绍
医院内分泌科
医院妇科
医院产科
推荐阅读:
医院通知:1.三八女神节到来,”爱她“”就带她“医院体检吧!2.医院春节体检优惠活动3.收藏!医院3月15-21日专家坐诊信息来啦……健康科普:1.专家告诉你慢阻肺是咋回事2.冬天有哪些高发病,如何正确预防?3.零下二十度!医生告诉你,如何防寒保暖,预防疾病人文暖医:1.上门随访暖人心,不畏路远做暖医2.这群女神理应得到更多点赞3.让世间多一片绿让人间多一份爱作者:杨天真编辑:李颜颜初审:张朝终审: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