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88岁,患糖尿病10年;爸爸61岁,患糖尿病10年;孙子34岁,患糖尿病5年。
您是否诧异,为何一家三代人全都患上糖尿病?他们的主治医医院内分泌科胡永宾表示:
虽然糖尿病易感基因遗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家庭的饮食习惯。
他们的早餐喜欢吃包子、油条、稀饭,中餐和晚餐都荤菜要比素菜多,东坡肉、红烧蹄髈等上桌率最高;
最不好的就是烧每个菜都要加勺糖,直到现在,爸爸还没能改掉烧菜放糖的习惯,只是把蔗糖换成了木糖醇。
来看看这家人的患病情况:
奶奶:得高血压、冠心病比糖尿病还久,10年前查出空腹血糖8.0mmol/L,比成年人空腹血糖上限6.9mmol/L略高,从那时起吃降糖药,至今药量没变,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爸爸:人长得胖胖的,患高血压、高血脂已15年,10年前查出空腹血糖9.0mmol/L,于是开始用降糖药,不料一直控制得不太好,到3年前,3种降糖药联用都控制不好,然后就改打胰岛素。
儿子:1米7的个子,斤的体重,脂肪肝、高血脂。在5年前,也就是他29岁的时候,体检查出空腹血糖7.5mmol/L。医生建议他吃点降糖药,他坚决不同意,因为他说自己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殊不知,糖尿病患者在早期80%没有症状。直到一年前,他老觉得口干、爱喝水,精神萎靡,比之前更懒得动,已经对糖尿病有深刻医院。
结果查出空腹血糖高达14mmol/L;蛋白尿“+”,说明已经造成肾脏损伤。当即被要求住院治疗,出院后一直3种降糖药联用。
改变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发病概率
胡永宾医生说,类似这一家祖孙三代同患糖尿病的患者,在他的病人中并不少见。
祖辈在青壮年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即使身上有易感基因,壮年时并不会发病,等到后来生活水平好了,才发病。
到了父辈,生活水平比祖辈明显上升,因此发病年龄开始提前。至于孙辈,独生子女,可谓是在“糖罐”里长大的一代,所以发病年龄更加提前。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胡永宾每接诊到类似的年轻患者就为他们担心,糖尿病可带来10多种并发症,发病年龄越轻就意味着他到中老年时得并发症的概率越高,尤其是对于正处生育年龄的人,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生育能力。
首先,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有肥胖、三高等问题,而这些会使男性精子活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精子畸形率更高等,明显影响受孕。
杭州这一家人中的儿子,目前就遇到了这个困扰。他在一年多前结婚,显然是晚婚,家里的长辈都巴望着他们尽快生孩子,可他这病一得,估计生孩子的事不得不再往后拖拖。
其次,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很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谁都想生个健康的宝宝,最好孩子这辈子都别像他们这样生病。
已有研究发现,父亲或母亲有一方患糖尿病的,孩子有40%会得此病;而父亲和母亲双方都有糖尿病的,孩子则70%会得此病。
因此,胡永宾医生提醒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控制食物总摄入量、适当运动等,从而降低孩子发病的概率。而一旦发现孩子血糖偏高要及时就诊,早干预能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如果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一定要抓住最后的*金时机,避免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记住这6点
1
每天1斤蔬菜
蔬菜中,特别是深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类*酮等营养物质,这些都是重要的抗氧化剂,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武器”。
2
每餐主食少于2两
长期过饱、食量大,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容易发生糖尿病。
要限制高糖、高油等垃圾食品,要控制每天的总热量,一般一天吃5~6两主食,少食多餐,每顿饭差不多2两就够了,可以在大米中加一些谷物,粥里加入芸豆等豆类。
3
每天至少喝7杯水
血糖高喝水又少,容易使血糖更高!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物的排泄,有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的作用。
所以,血糖偏高的人更应该及时补充水分,一有口渴的感觉就要及时喝水,少量多次饮水。
4
每周至少运动5次
运动要达到一定时间才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每次运动至少在30分钟以上,45分钟左右最好。
并且,运动也要达到一定强度。一周最好保持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分散到一周的时间中,就是每周至少5次。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每周再增加两次阻力运动,比如举哑铃、做拉力器运动等,能增加肌肉能量,真正做到预防糖尿病。
5
控制腰围尺寸
减掉身体多余的脂肪,尤其是腹部堆积的脂肪,能更好地帮助胰腺恢复正常工作,使血糖回归正常。
所以,除了控制体重、适当减重外,糖尿病前期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