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倘若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则称为糖调节受损(IGR),或称为糖尿病前期。
一般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要经过糖尿病前期阶段,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及必经之路,糖尿病前期者被认为是糖尿病后备*。如果不加以干预,每年至少有10%的糖尿病前期者会自然转变成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前期有何危害尽管糖尿病前期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轻微升高,也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这个阶段却非常关键,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干预,血糖继续升高,葡萄糖的*性作用会加重胰岛负担,最终几乎都会发展为糖尿病。
另外,糖尿病前期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冠心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由此可知,对糖尿病前期者进行积极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如何正确看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虽然还够不上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却事关今后是否会发展成糖尿病,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前期,在这个阶段病情发展是可逆的。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易感人群,并积极有效地加以干预,绝大部分糖尿病前期者有望恢复正常。
糖尿病前期者最终是否发展为2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肥胖程度、体脂分布、生活方式、空腹胰岛素水平及年龄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虽然无法改变,但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干预糖尿病前期一定要用药吗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均可阻止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变。
已有研究证实,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是可以改变的,若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给予积极的干预,能够延缓甚至终止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非药物干预的效果甚至比药物干预的效果还要好。在我国大多数居民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改变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值得大力提倡。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哪些内容改变生活方式也叫生活方式重塑,主要包括调整膳食结构和加强体力活动两方面:
(1)饮食干预
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避免热量过剩及肥胖。油脂类食物的热量应低于食物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如动物脂肪)应少于10%。
应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少吃动物内脏、蛋*及甜食,不吃油炸食品。
(2)运动干预
长期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每日至少锻炼30min,每周不少于五日。运动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3)控制体重
已知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则更好。
总结在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中,应首选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当其效果不够理想时,才考虑加用药物干预。目前证实,对糖尿病前期能起有效干预作用的药物主要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及选择何种药物均应由医生决定。
不过,糖尿病前期必须终生干预治疗。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即使临床治愈,如不坚持原有的干预措施,糖尿病还可能“卷土重来”。
来源MediEndo周讯
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项目招募(一附院内分泌科)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项目招募
项目简介
该项目是在全国范国内开展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早期发现,并通过标准生活方式和/或二甲双胍干预,预防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大型项目。
主要针对血糖异常但尚不构成糖尿病的人群(诊新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对志愿参与研究的人群给予最少两年的标准生活方式干预和/或二甲双胍联合的方式干预。在开始干预后2年内,对参与人群进行关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体重等进行持续跟进,了解参与者糖代谢情况,观察期间所有药物和检查费用均由项目组提供。
招募条件
1.根据WHO诊断标准(年),于随机化前2周通过OGTT已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2.年龄:18周岁≤年龄≤70周岁。
3.既往6个月内未使用过降糖药(包括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草药)。
4.男性或非妊娠期且非哺乳期女性。
5.体重指数(BMl)21kg/m2≤BMl32kg/m2。
6.在试验相关活动开始之前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