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型糖尿病(LADA)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世界糖尿病日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TUhjnbcbe - 2021/3/6 18:37:00

现代社会,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数千万的糖尿病患者饱受着并发症的折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眼的结构和照相机十分相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底片。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构成光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圆锥和杆状细胞)受光的刺激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转换成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然后我们就能看见物体了。

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微血管和神经,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被破坏,造成小血管的渗漏。表现为微动脉瘤、出血斑点、软硬性渗出、以及*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从而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这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整个糖尿病人群中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为24.7%~37.5%,糖尿病病史达10年的患者,发病率接近60%,糖尿病病史达15年的患者,发病率几乎是%,患糖尿病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于个人而言,起病的早晚与平时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病时间明显提前。

中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个什么概念呢?学术上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六期,1-3期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我们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可以理解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6期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可以理解为中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可引起纤维增生,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糖尿病患者如何检查自己的眼睛?

年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五年内应进行综合性眼检查,随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至少每1-2年进行复查,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比如3-6个月进行复查。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眼底筛查能够有效降低失明风险,每年一次眼底筛查可降低失明风险94.4%,使失明发生率显著降低。检查的手段有很多,比如眼底照相,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不同的病变程度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

 我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常规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通过眼底拍照及人工智能判读筛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将高风险患者转诊至眼科进行后续管理,及时进行干预,防止进行性的视力损伤。这种常规的视网膜病变筛查用时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而且无创,无痛苦,患者完全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眼睛也是肾脏的窗口,病人一旦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也可能合并早期的肾脏损伤,对于这部分患者,我院国家级代谢病管理中心还将对其完善包括肾脏,神经,心脏等在内的其它并发症筛查。

我院MMC中心治疗接轨国内前沿

MMC中心的建立,打通线上线下就诊平台,使启东患者的治疗接轨国内前沿,实现“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在中心里具备了非常好的糖尿病管理经验与设备,所有纳入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将得到持续性规范化管理,可享受专业的疾病知识宣教,快速检测,系统的数据分析,规范化疾病诊疗及长期跟踪随访。

在院外通过移动终端可以自主上传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测数据,而医生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相关指标可以为患者调整更适合的处方及宣教。在我院MMC中心及其他分中心就诊的患者与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总中心相连,数据共享,代谢病患者无论在何处都能得到统一的诊治和服务。

审稿

倪向阳

编辑

秦瑀

责任编辑

龚海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糖尿病日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