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CamilloGolgi奖获得者Hans-PeterHammes教授专访
编者按
EASD上,第30届CamilloGolgi奖由德国海德堡大学Hans-PeterHammes教授摘得。Hans-PeterHammes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部内科及内分泌科教授、医院内分泌科科长,长期致力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DR生理及病理发生过程中的许多新观点都由他带来。以往对于DR治疗,无论是药物、激光还是手术治疗,均以“血管”为一个中心,而此次Hans-PeterHammes教授的演讲将揭示新的方向——神经也应成为DR治疗的基本点,欲知详情,请见《国际糖尿病》的现场专访。
流行病学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已约达35%,其中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已高达11%。十分重要的三项因素可影响DR的发生发展,即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类型。与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病理生理机制
约50年前人们应用AirlieHouseClassification分类标准评估视网膜病变水平,但该标准仅采用血管作为指标。微血管瘤是眼科医生在视网膜中首先发现的结构性病变。现在,随着更复杂技术对视网膜生理及功能改变的更密切观察,人们发现,视网膜中血管细胞外的很多其他细胞也受到慢性高血糖及其伴随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逐渐摈弃DR仅与血管有关的观点,而是整个神经血管单元都出了问题。未来可能需要一种比根据血管进行分型预测糖尿病患者视力结局更佳的新分型标准。
肾脏疾病加重1型糖尿病DR
STENO-2研究表明,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视网膜结局就更好。与应用何种药物无关。血压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及降脂药物必不可少。这仅适用于2型糖尿病。
我们现在发现,合并糖尿病肾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亚群其视网膜病变进展非常快。也就是说,在个体化治疗时代,了解哪些1型糖尿病患者有肾脏疾病伴随而来的视网膜病变是十分重要的。
DR动物模型构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模型由波士顿杰出眼科医生及研究者LoisSmith创建,其并不是糖尿病模型,因为该模型的动物并不存在高血糖。当新生小鼠暴露于极高氧水平时,视网膜血管会因氧含量过高而停止增长。当脱离高氧环境数天后,氧水平不足时新生血管则会被刺激并生长。该模型中血管新生的过程与发病十年甚至更长的糖尿病患者类似。
其他既往应用多年的DR模型通常仅简单模拟高血糖对视网膜的影响。采用脲链佐菌素诱导高血糖仅能模拟人类DR非常早期的临床前阶段。这些动物模型极少能够发生微动脉瘤——人类视网膜病变的首要表现。因此,这些动物模型所模拟的仅是微动脉瘤出现之前的阶段。
目前,还没有能够模拟糖尿病*斑病变的模型,因为这些啮齿类动物缺乏我们想要模拟的*斑病变发生所需的特殊结构——*斑。此外,动物模型之间通透性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显示,白蛋白尿增加可影响右旋糖酐的渗漏。我们的模型未发现这种现象,即使采用非常敏感的技术,也未能发现上述现象。
药物治疗展望
血糖恢复正常、保持良好血压控制(尤其是在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时)和每年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均可显著降低视力丧失发生率。在能够进行定期筛查的地区,糖尿病患者的结局更好。我们还需要更经济、高效、更具成本效益地来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未来,能够对DR发病过程进行干预的药物应该以神经血管单元而非血管为靶标。目前,非常有前途的一种药物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它具有神经/血管保护及抗炎作用。但是,在还不能预测患者视网膜病变发展进程,还没有能够识别高危患者的生物标志物之时,我们并不希望让患者终生服用具有副作用的药物。希望通过本届大会所发布的IMI研究结果,我们能够了解哪些基因能是预测DR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CamilloGolgi获奖演讲现场速递
9月15日下午,Hans-PeterHammes教授在EASD年会上发表第30届CamilloGolgi获奖演讲。Hans-PeterHammes教授介绍了过去20年有关DR的病理生理学实验研究进展,并概述了视网膜研究的核心。
视力减退是DR患者最为害怕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良好糖尿病教育及可随时获得诊断及治疗的地区,DR的发病率可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DCCT及UKPDS等研究结果使糖尿病患者将血糖及血压控制作为重要目标。另一方面,DR早期筛查和及时激光光凝治疗使预后改善。目前,眼底镜已广泛应用于DR筛查。
既往认为,玻璃体内用药有可能缓解视力下降。但是,糖尿病系全身性疾病,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应结合全身因素综合考虑。
动物模型揭示,高糖可通过影响脉管系统中联系各血管细胞的信号分子,导致毛细血管损伤。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结合文献,其最根本的异常可能在于视网膜内皮细胞线粒体中活性氧物质的过量产生。动物模型已验证,应用代谢信号阻断剂及催化抗氧化剂治疗可有效治疗视网膜病变。
研究显示,神经血管单元在DR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不仅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细胞,还可激活并损伤视网膜中的神经胶质细胞。Hammes教授及其同事首次发现,以神经胶质为靶标进行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管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血管保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及DPP-4抑制剂能减轻损伤及神经变性。
Hammes教授及其同事采用一种新创建的视网膜退行性变动物模型,从神经退行性变的角度对神经血管单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一组与先天免疫及补体系统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在影响血管系统的终末下游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有关上述信号通路的研究有望发现能够有效限制神经退行性变及血管衰退的方法,从而干预DR进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