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亭的生日。
无论从总数还是发病率来看,中国都是糖尿病患者第一大国。你我身边都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怎么办呢?一辈子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吗?
这样能治好糖尿病吗?不能。
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吗?不能。
那为什么还要服药、注射呢?除了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吗?上面这些就是糖尿病患者的无奈选择,无一例外。
在中医看来,服用终身的药一定不是治病的药,而是会治出新病来。是药三分*,糖尿病患者天天服用药物,可想而知,五脏六腑都被*素伤害成什么样子了?
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消渴病的病变部位与五脏皆有关系,但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经常相互影响。比如
肺燥津伤,津液失于输布,则脾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
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
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灼伤肺胃,导致肺燥胃热。
糖尿病早期若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就会病程迁延,损及脏腑,影响津液代谢、气血运行,导致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遇阻,发生多种并发症。
3个信号务必重视其实,在糖尿病前期(在糖尿病发作前三五年),通常会出现3个信号。如能引起重视,及时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就能远离糖尿病。
1多饮——燥热伤肺多饮,一天到晚不断地灌水。为什么要不断地灌水呢?因为口渴,而且喝水根本不能解决口渴的问题,所以才会不断地喝。
中医将多饮称为“上消”,“上消”属肺。肺为水之上源,就是说,肺是人体上部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负责调节、疏通全身的水液代谢。
肺阴不足,加上外来的燥邪入身,就会影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喝的水再多,人也会觉得口干舌燥。
饮入体内的水分只有转化为血、精、津液之类的阴液,人体才能得到润濡。多饮恰恰说明水分无法成为身体的阴液,反而滞留体内成为废水。
所以,在多饮的初级阶段,需要滋阴,将水分转化为阴液;如果滋阴无法解决问题,说明此时已经阴阳两虚了,距离糖尿病不远了,必须阴阳同补。
2多食——胃燥津伤多食,总是饥肠辘辘,不吃东西就难受。中医将多食称为“中消”,“中消”属胃。
多食除了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也可能是甲亢的信号,还可能是单纯的胃火过盛。如果一开始吃得多,人随之发胖,但一段时间后,怎么吃人都不会发胖了,而且还会暴瘦,十有八九就是糖尿病了。
胃为水穀之海,负责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六腑以降为顺”,“火性炎上,易伤津液”,胃阴胃阳的平衡是保证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阴不足,又有燥热,就会出现阳偏盛的情况。阳主动,阴主静,胃火相对炽盛,就会消谷善饥。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清降胃火以降低食欲,同时益气养阴,给人体扶正固本。
3多尿——肾阴亏虚多尿,一会儿就有尿意。中医将多尿称为“下消”,“下消”属肾。
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会减弱,而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所以会小便频繁。由于水谷精微不能吸收,都随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颜色混浊。
肾阴虚还会导致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必然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如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表现。
很简单,此时应当补益肾阴,并且做到肝肾同补,肝阴也一起补上。
糖尿病前期,最适合艾灸阻断糖尿病在正式发作前,往往有三五年的“累积”阶段,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时间越长,症状越重。
艾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调阴阳、温脏腑、通经络,使全身阴平阳秘,脏腑乃调,从而达到预防目的。
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1燥热伤肺(上消)的克星---胰俞、鱼际、太溪口渴多饮:虽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量多。
中医里面讲,“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体上面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调节、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个时候穴位我们要选胰俞、鱼际、太溪。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和其它五内的背俞穴作用一样。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用这个穴位都非常合理。
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在线面,在脊柱旁开四指的膀胱经第二条在线,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鱼际是肺经的荥穴,五行属火,火克金,从穴性来看,鱼际可以滋阴降火,作用是偏泻的。所以选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热治标。
这个穴位的刺激不分时节。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疗效的累积,所以有机会就要去艾灸、按揉。
鱼际位于大拇指第二节后面,连接手腕和拇指第二节的骨中点处,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肾经的太溪在五行中属水,肺为金,而用太溪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补肾阴同时也是补肺阴。
操作方法:消渴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我们在操作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原素,先去其标,再补其本。每天晚上9点左右,先大力按揉鱼际3分钟,以产生酸疼感为好,双侧交替进行。艾灸两侧胰俞各15分钟;最后艾灸两侧太溪穴,每侧10分钟。
2胃燥津伤(中消)的劲敌---胰俞、内庭、太溪每次吃饭都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觉饿了,但是体重却在下降,感觉口渴,尿多,大便干。
“胃为水穀之海”,负责把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而胃阴胃阳的平衡是保证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阴不足,又有燥热,就会出现阳偏盛的情况。阳主动,阴主静,胃火相对炽盛,所以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情况。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气血物质被吸收,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体看起来才会变瘦;“六腑以降为顺”火性炎上,易伤津液,胃火偏盛,整个肠道的正常功能就会系乱,该降不降,所以会便秘。
这时除了选胰俞外,还要艾灸内庭泄胃火,太溪补肾阴。
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善去热邪,十二经的荥穴一般都可以治疗相应脏腑或经络的热病。虽然这里的胃热并不是实热,而是“标”,但是“标实不去,本虚难补”,所以一定要艾灸善去胃热的内庭,以热引热。
每天的上午7~9点是胃经的旺时,可以这个时候按揉两侧内庭,给糖尿病以“迎头一击”。同时,晚上刺激两侧胰俞和太溪时还应该配合再做一遍。
内庭在脚二、三趾的结合处,稍向里一点,也就是脚背与脚底交界的地方。
操作方法:每天上午7~9点之间,按揉双侧内庭各5分钟,要产生强烈的酸胀或胀疼感,艾灸10到15分。应该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这样才能产生较强的感觉。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再按揉一遍,接着在两侧胰俞上艾灸10分钟,然后再按揉双侧胰俞2分钟,最后艾灸双侧太溪各10分钟。
3肾阴亏虚(下消)的杀手---胰俞、肾俞、太冲、太溪尿频尿量多,而且尿的颜色混浊,脸色开始发黑,口干舌燥,常觉得腰膝酸软,有时睡觉会出汗,有时心烦失眠。
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一般病程久了才会发展到肾阴受损的地步。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减弱,所以会小便频繁;水榖精微不能吸收,都随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颜色混浊;五脏与五色相配,肾脏与黑相合,脸色发黑是肾脏本脏色的显现,有此现象,说明疾病发展的程度已经很深了。同时,肾阴虚会导致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必然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如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表现。
这个时候除了选胰俞外,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补肾阴上面,艾灸肾俞和太溪;同时降虚火,引火下趋,艾灸太冲,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是取“实则泻其子”的意思。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9~10点的时候先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揉两侧太冲穴,从太冲向脚趾方向边揉边推,每穴按揉3分钟;接着按揉两侧太溪穴,每穴3分钟,并每个穴位艾灸15分钟。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