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发现,服药一阵子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开始停滞,怀疑治疗效果不佳。其实,这是因为随疾病发展时间拉长,胰脏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会逐渐下降。如果光靠药物而完全不改变生活型态,药物所能发挥的作用会逐渐不足。「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只是占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得靠生活型态的改变。
因此,一旦诊断出糖尿病,就要开始制定一套包含「饮食」与「运动」的血糖控制计划,并利用血糖仪做居家血糖管理。
饮食:以控制糖类为原则
根据研究,糖类的食用量是影响血糖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患者除了必须特别重视「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份量外,其他跟一般人相同,以高纤、少糖、少油、少盐为原则。调整时,先计算平时饮食的糖类份数,每隔2~3天减少0.5~1份糖类,看看血糖的变化,以及是否会影响心情。
不要操之过急,也不需过度限制,低于基本份量不仅无助长期血糖控制,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不可过量摄取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以及蛋白质,因为脂肪酸过高会促使胰岛素阻抗发生,降低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像是尽量少吃动物性脂肪,如猪油、肥肉、鸡皮、加工的贡丸、香肠或含有奶油、酥皮的点心等。每日食用肉类的份量,不应超过两个手掌大。已经有肾病变的患者,应更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取量,最好另外请营养师针对病情拟定饮食计划。
一般成人每日摄取糖量约为~克,以15克为一份,以每日热量摄取卡为例:一日糖量可摄取约为12份,其中9份为五谷杂粮,2份为水果,1份为奶类,平均分配在3餐。
运动:中强度的有氧运动+肌力训练+伸展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并促进游离脂肪酸的代谢。研究显示,每周分钟的步行,可以降低37%的饭后血糖值、改善高血糖对血管的破坏,且帮助血糖下降的效果可持续24小时之久。
可先暖身5分钟,再做「中等强度、使用到大肌群的有氧运动」20~30分钟,最后做5分钟伸展。中等强度约是「说话会喘,但无法唱歌」程度。每周至少执行3次。有减重的需要,应以每天运动消耗~卡热量为目标。
糖尿病患饭后1~2小时运动是比较合适的时段,可以降低餐后血糖高峰,还可避免运动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如果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前最好先与卫教师确认是否有任何禁忌。记得选择合脚的鞋子与棉袜。运动时,身上也应准备预防低血糖的含糖食物。
居家监测血糖帮忙揪出高血糖凶手
自我血糖监测最大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出日常生活中影响血糖变化的因素,并依此做为调整饮食、运动的准则。愈详细的监测纪录,愈能帮患者找出造成血糖控制不良的行为。
不同时段检测血糖,意义不同。刚起床时测的空腹血糖值,主要是反映一般情况下,人体基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
用餐2小时后测血糖,则是为了了解吃的食物是否易造成血糖上升与药物降血糖的成效。医生也常会建议患者选一餐,比对餐前、餐后血糖变化,了解餐后高血糖是因为食物、药物剂量不足,还是餐前高血糖导致。
其他如生病、压力过大、运动前后或其他特殊情况,也可靠血糖监测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有时也会量测睡前血糖,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但患者听到「监测血糖」难免会觉得复杂、麻烦,可以一次采取一个重点目标来控制。
一般来说,可以先从改善空腹血糖值开始,先量测每日起床的血糖,并记录一周饮食、运动状况,看看空腹血糖是否改善。遇到血糖值特别高的情况时,再逐一对照生活作息纪录,找出可能问题。可参考糖尿病关怀基金会提供的鱼骨图。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其实也强调个人化,原则上以糖化血红蛋白<6.5%为标准,但实际上医师仍会依照患者的状况而做弹性的调整。
国外研究发现,80岁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愈严格,死亡率竟愈高。因为较年长的老人一旦发生低血糖,就容易造成昏迷,因此不建议将血糖降得太低。而65岁以上的患者,若有下列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也可放宽到7?8%:罹患重大疾病(例如癌症)、预期寿命不长、无法自行照料,发生过脑中风、经常发生低血糖、身体虚弱或已罹患多重疾病。
除了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有时也会出现急性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尤其年长者特别容易发生,若未能立刻给予紧急治疗,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1.低血糖
因降血糖药物使用过量、用药后未依时间进餐、糖类食物摄取太少、或运动量额外增加未适当补充点心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频繁使用胰岛素、肝肾功能不佳、老人或急性肠胃炎时,都要特别注意。
症状:心悸、冒冷汗、心跳加速、颤抖、皮肤苍白、饥饿感。
紧急处置:尽速服用一份(15g)含糖食物(如含糖饮料~cc或方糖4~5颗或蜂蜜1汤匙),15分钟后再测血糖,如未改善,再重复一次。若15分钟后症状仍未改善,则尽速就医。
2.高渗透压高血糖症
因生病、感染或心肌梗塞、脑中风等或服用利尿剂,导致体液大量流失,造成血糖快速升高。经常容易发生在长期卧床、中风、行动不便的老人身上。
症状:心跳加快、低血压、眼球塌陷、意识混乱、抽搐或昏迷。
紧急处置:补充水分、电解质并尽速送医。
避免截肢,每天跟双脚对话
根据统计,国内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一次足部溃疡。因为高血糖易导致足部、手部等周边神经病变,加上足部感觉迟钝,经常一个小伤口就造成严重的感染、溃疡。
足部末梢血管会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而硬化阻塞,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免疫细胞、养分无法运送,往往使伤口难以愈合,感染持续恶化,一旦延误治疗,可能让组织坏死,甚至得面临截肢的命运。
因此,若发现足部有细小伤口,应尽量保持清洁,并持续观察。如果有变大或红、肿、热、痛、流脓、臭味、发黑或发烧的情况,一定要尽速至外科或感染科就医。如果足部剧痛,又摸不到脉搏,很有可能是急性血管阻塞,导致末梢组织缺氧坏死,必须在6小时内立刻送急诊。
患者与家属应从「小伤口」就开始防堵截肢的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洗澡后花几分钟检查双脚:利用眼睛看、手触摸,确认是否有干裂、硬皮、水泡、割伤,或红肿、伤口等。尤其是脚底以及趾头之间容易被忽略,自己做检查时,可利用镜子辅助观察。
剪指甲时,应在洗澡后或先以温水清洗、软化指甲。并将指甲前端平剪。若有鸡眼、硬皮,尽量以温水浸泡软化,以软刷磨擦。但不可以锉刀或指甲刀处理。磨擦后应以乳液滋润按摩。
糖尿病患足部感觉不敏感,必须特别注意:
?穿鞋前,先将鞋子倒过来拍打,确认没有砂砾或异物。
?冬天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冰冷、并经常涂抹乳液,避免皮肤干裂。
?避免以热水泡脚,电热毯、暖暖包敷脚。
?少穿夹脚拖鞋或太硬、尖头鞋款。
?若发现伤口恶化感染或发烧,一定要立刻回诊。
糖尿病足病变不一定都要截肢
当糖尿病患伤口化脓、溃疡或严重感染时,通常是在大范围组织坏死、血管严重堵塞或感染已无法控制时,才需要考虑截肢。但过去因为患者延误病情以及医师习惯上认为截肢一劳永逸,因此国内因糖尿病足病变而截肢的比例很高。
理想的情况下,医师会先进行伤口清创手术,并做细菌培养与血管超音波检查等,以此判断伤口恶化原因是感染导致,还是血管硬化、阻塞严重引起。
如果下肢的血管阻塞状况不严重,还不需要截肢,可以考虑喝红解方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控制好血糖,并配合完整的伤口治疗流程,达到预期效果。这类手术多在有成立血管外科,或有进行血管重建手术的心脏外科进行。目前常见手术包括:
1.血管腔内整形手术:利用气球扩张、支架将阻塞的血管撑开,打通血流。
2.血管绕道手术:以小腿上的静脉或人工血管,接通原本因病变而阻塞的血管段。
若是较大范围的伤口,因清创后不易愈合,医师会移植大腿、腹部的肌肉或皮瓣到伤口,并利用显微手术接合阻塞的动、静脉。
特别提示
如果您对糖尿病有任何问题
可在
降糖药物的种类非常多,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必须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是否存在心血管风险来综合考虑。
首选二甲双胍
在诸多口服降糖药物当中,二甲双胍凭借其卓越的降糖功效、良好的安全性、优良的性价比、能够降低体重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诸多优势脱颖而出,被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为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和全程用药。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应用SGLT-2抑制剂或GLP-1类似物
对于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高危/极高危心血管风险,应首选SGLT-2抑制剂或GLP-1类似物单药治疗。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对而言SGLT-2抑制剂作用更强。
明显高血糖者应用胰岛素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实施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并去除高糖*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明显修复β细胞功能。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近一半患者可以获得1年以上的临床缓解期。
年ADA降糖治疗两大路径
1.在没有禁忌症且能耐受的情况下,二甲双胍是优选的起始治疗药物(A级)。二甲双胍的长期应用可能与维生素B12的生化缺乏相关,应进行定期检测,尤其是合并贫血或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
2.有症状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0%或随机血糖≥16.7mmol/L时,医生应考虑起始胰岛素治疗。
3.最大剂量的非胰岛素类药物单药治疗3个月不能达到,应考虑加用第二种药物,包括口服药、GLP-1受体激动剂或基础胰岛素。
4.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能达标时,应尽快起始胰岛素治疗,不能耽搁。
5.患者的个体情况是药物选择的主要依据。
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常规推荐二甲双胍起始治疗:一线推荐:除非有禁忌症,绝大多数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起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它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价格便宜并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最新的美国说明书放松了二甲双胍在肾病患者中的使用限制,可以在eGFR≥30mL/min/1.73m2患者中使用,认可了其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
胃肠道反应:为常见的副作用,但如果以mgqd或bid起始且随餐服用,渐加量至最大有效剂量(2g/d),该副作用可以减少或减轻。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脱水,应停药。
维生素B12缺乏: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应进行定期检测,尤其是贫血或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
其它起始治疗:二甲双胍不耐受或有禁忌症的患者:需要考虑选择其它药物。以患者为中心进行选择,考量因素包括有效性、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不良反应、费用及患者自己的选择。
糖化血红蛋白≥9%但没有急性症状的患者:可起始两药联合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尽快达标。
随机血糖≥16.7mmol/L且伴有多尿、多食或体重减轻症状的患者:应考虑起直接始胰岛素治疗。
治疗反应评估及进一步强化:方案开始大约3个月后应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评估,如果未达标,治疗应升级。在增加药物时,医生应将决定告知患者,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可选择的联用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肽激肽酶抑制剂(DPP-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GLP-1受体激动剂或基础胰岛素。
对于严重高血糖患者,尤其是出现体重减轻或酮症等分解代谢症状时,应考虑将胰岛素作为联用方案之一,并在3个月内重新评估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