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和家族遗传史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餐后高血糖并不代表就是得了糖尿病,需要参考其他的数据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不放心的话,医院进行确诊。餐后血糖高怎么办?降低餐后血糖的方法:饮食顺序的改变先吃菜再吃饭。建议大家可以先去吃一点青菜汤或者蔬菜,然后再去吃饭,饮食顺序上这样的改变能够让大家吃进入的食物得到很好的消化,并且米饭里面的碳水化合物也不会被立刻吸收,能够起到不错的降糖作用。饮食方面多挑选血糖含量低的食物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点纤维素丰富的食物。这类食物主要有苦瓜、燕麦、豆类等,这些食物食用之后是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增加运动如果餐后血糖比较高,那么有氧运动一定是必须要进行的,最好能够在餐后一个小时之后再进行运动,另外运动最好不要过于激烈,应该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说散步或者慢跑或者做一些健身操,都是不错的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旦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内分泌就处于紊乱的状态,餐后血糖就不稳定了。希望糖尿病患者时刻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这样对于血糖本身都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一、糖尿病的现状和特点
患病率急剧增加: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14亿,居世界第一。
后备*众多:高危人群、血糖调节障碍者。北京上海社区30岁以上10%。
发病年轻化:中国儿童糖尿病50%1型,50%2型;儿童及青少年2型患病率2.5%。
二、患病率急剧增高的原因
“基因节俭”学说:长期贫穷(吃糠咽菜)→基因节俭→迅速变富(甜食油腻)→基因的改变慢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遗传因素:中国人为好发人群,富裕国家华人患病率在10%以上。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果。膳食热量特别是动物性食品热量增多。
医疗条件改善:对糖尿病的警惕性和检测手段提高,早期诊断病人增加。
生活模式不健康:热量食入过多,吸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心理应激增多。
三、糖尿病分类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3妊娠糖尿病
4其它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等。
四、并发症1)急性并发症:
感染、酮症酸中*、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乳酸性酸中*。
2)慢性并发症:
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足
肾脏病,眼底病:双目失明
感觉神经:疼痛、麻木、过敏;
运动神经:运动障碍,病变累及全身。
五、治疗糖尿病的五套马车1、教育及心理疗法;2、饮食疗法;3、运动疗法;4、药物疗法;5、糖尿病监测。
饮食疗法
总量控制:控制总热量,而不仅是控制糖。如总热量在许可范围内,食品种类则可不限。
1)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
2)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休息状态:25~30kcal/kg.d(~.5kJ/kg.d);
轻体力劳动:30~35kcal/kg.d(.5~kJ/kg.d);
中体力劳动:35~40kcal/kg.d(46~kJ/kg.d);
重体力劳动>40kcal/kg.d(>kJ/kg.d)。
儿童、孕妇、营养不良、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应酌减少
理想体重:标准体重±10%肥胖:标准体重>20%消瘦体重:标准体重<20%
评价目前体重情况%=(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具体的可以进入糖友圈社区顶部菜单-饮食方案中查看自己一天所需的热量)
合理分配
按上述方法确立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后,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按每日三餐1/5,2/5,2/5;也可分为1/3,1/3,1/3,1/3
食物品种多样化,全面获得营养,四大类食品不可缺:谷薯类、菜果类、肉蛋奶豆类、油脂类;粗细粮搭配,荤素食搭配
勿挑食,勿偏食
吃水果的技巧
1)吃后一小时测血糖10mmol/L说明吃的水果种类和量是合适的,如10mmol/L应更换水果品种或减少吃的量。
2)进食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之间吃水果。此时离上下两餐间隔两个小时以上,血液中糖分降至低值,补充少量水果对血糖影响不大
3)选择进食水果的品种:糖尿病患者应进食含糖量低,且含纤维素多的新鲜水果,如柚、梨、橘、杨桃、李子、苹果等。对含糖量高的大枣、红果、龙眼、甘蔗、榴莲,香蕉等最好不吃。*瓜、西红柿含糖量少,可代替水果多量选食
4)控制进食水果的数量:吃水果时一定要注意限量。一般每天进食水果不能超过克
六、运动疗法运动禁忌
1.血糖14~16mmol/L或血糖波动较大;2.明显的低血糖症;3.合并各种急性感染;4.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严重糖尿病肾病;6严重糖尿病足;7.严重眼底病变;8.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9.新近发生的血栓;10.高血压未被控制;11.经常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
运动持续时间:从每次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
每周运动频率:从1次逐渐增加到5次。
几个月后,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达到分钟,分5天进行,每次运动30分钟。
运动的其他注意事项运动可引起食欲增加,应合理安排进食及运动时间
结伴出行,告知同伴低血糖的处理措施
注意饮水,如无法随身带水,可在运动前喝一杯水,运动后再喝一杯
告知家人运动地点
随身携带病情卡和糖果
切记不要赤脚走“石子健康路”
七、教育及心理疗法。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可引起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后果,并发症。
所以患病之初尽快摆脱不良情绪,接受患病事实,积极科学的治疗,不盲目恐惧胰岛素。
平时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将饮食、运动、监测融入日常生活
缓解心理压力的小窍门:深呼吸,体育锻炼,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
参加正规的糖尿病教育活动,如医院患教大课堂。
多与糖友聊天,可以从平台底部菜单进入-糖友圈,与糖友们一起交流,在控糖的道路上也不孤单!
八、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种类1、促泌剂类:磺脲类、非磺脲类(如诺和龙)、双胍类
2、胰岛素增敏剂(比格列酮)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九、糖尿病监测血糖:每半月至少一次,包括餐后2h和空腹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1次。
体重:初诊必查,此后每3个月至少1次。
尿常规/血压:初诊必查,此后即使正常,每3个月至少1次。
血脂/血粘:每年至少1次,异常者3个月1次。
肝功、肾功、心电图、眼底:根据病情。
--------本文结束-------
让天下糖友不再为糖所困,重归精彩生活!
▼
关心糖友必备公号
远离血糖困惑,重归精彩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