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华红枫
编者按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2%的糖尿病患者。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是斯坦福大学Lorig等在关节炎自我管理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适性慢性病管理项目。本研究将该项目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通过血糖监测观察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
医院干部特诊二科
郑晓娜林烁刘丹红赵立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2%的糖尿病患者[1],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生存情况。由于老年糖尿病(SenileDiabetes,SD)特有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生理特征与其他年龄段不同,因此在血糖管控和药物使用方面也有别于其他人群[2]。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program,CDSMP)是美国斯坦福大学Lorig等[3]在关节炎自我管理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适性慢性病管理项目。本研究将该项目应用于SD患者,并通过血糖监测观察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12月至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例SD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参考《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版)》[4-5];年龄>60岁;具备正常认知能力;病情稳定;自愿签署项目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影响功能评定者,如伴有严重视、听、语音障碍、精神异常症状等。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2(66.91±6.82)岁,糖尿病病程3~15(8.12±4.82)年;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61~85(68.33±7.23)岁,糖尿病病程2~13(7.22±4.1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护理,包括入院相关手续办理、口头告知入院和疾病相关事项,告知糖尿病的风险。观察组在一般性护理基础上实施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方案,围绕健康知识、健康促进、行为跟踪开展工作,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建立健康档案。在患者入组后,通过访谈和查阅历史病例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接受和监督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制定患者的院内健康指导内容和实施计划和目标。2)建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该小组由患者及其家属和不同学科的多名护士共同参与,其中,护士主要负责组织活动、提供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知识教育指导包括:①糖尿病基本知识,包括SD的定义、症状、诊断、治疗、风险因素、危害,以及血糖控制的原则、目标血糖值以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和基本处理等。②血糖的监测和记录,介绍血糖监测和记录的重要性,并指导正确的血糖测试方法、测试时间和频率等,教导患者及其家属制作血糖监测记录本。③饮食营养管理,采用视频、图片和小讲座的方式,讲解饮食控制的要求和原则,明确饮食控制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对常见食物的热量进行计算,清楚食物的选择和合理的营养搭配,合理的就餐频率。④运动管理,讲解运动锻炼对于血糖控制的积极意义,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合理安排自我的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运动量等。⑤并发症护理,讲解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明确各并发症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在讲授专题知识基础上,设计各种活动促进患者对知识的应用。利用组建的糖尿病俱乐部,采用一期一主题、周周见的打卡方式,保证学习效果。活动内容指导主要包括:①糖尿病讲座,邀请院内外专家,定期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讲座;②病友经验分享会,让患者自我上台和病友分享自己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经验,病友之间互相交换各自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让自我管理的方法在病友的交流中更加完善;③文娱活动,定位举行俱乐部的文娱活动,如绘画比赛、书法比赛、烹饪比赛等丰富SD患者生活,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学习太极拳和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患者的运动管理。3)建立出院后随访档案,进行糖尿病健康行为的跟踪。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及其家属每周进行电话随访,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到糖尿病俱乐部参加活动。
1.3观察指标:对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情况、自我管理情况、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在2个月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评估。1)血糖检测:调取患者的糖代谢检查结果进行评价,项目包括空腹血糖。2)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ofdiabetesselfcareactivities,SDSCA)[6]:该量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涉及饮食、锻炼、血糖检测、足部护理和吸烟状态5个维度,对患者1周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测量。共11个条目,该条目内容要求的天数计分,即采用0~7分评分制,其中条目5为反向计分,各分量表的条目均分之和为量表总分,总分为0~77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越高。3)糖尿病生命质量量表(adjusteddiabetesqualityoflife,A-DQOL)[7]:该量表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囊括了4个维度,41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低,表示生命质量水平越高。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8]: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检测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组内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和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
0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随访2个月的空腹血糖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糖值均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组间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随访2个月的SDSCA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SD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SDS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随访2个月的A-DQOL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DQOL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DQO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A-D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DQOL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随访2个月的SA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4。
03
3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1)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CDSMP应用对于血糖控制具有积极意义,这可能与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和饮食的严格控制有关,另外,每天定时监测血糖也起到部分促进作用。在2个月后的随访发现,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其干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严格按照CDSMP进行管理,使血糖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进一步反映出CDSMP在患者出院后能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2)我们还采用SDSCA评分,观察SD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干预前,且优于对照组,与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呈一定的关联;但是在2个月后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SDSCA评分均有降低,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中,两组在干预后的A-DQO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说明积极的糖尿病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的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说明CDSMP的应用更加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2个月后的随访评估中,两组的A-DQOL评分均有不同的程度的升高,我们推测这可能和患者自己在家中,未能每天参与俱乐部的活动有关。另一方面说明,参与社会活动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我们提示,需要加强患者在家中的社会活动参与。4)我们还对患者的心理焦虑状态进行了评估,发现观察组在干预后焦虑状况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SAS评分未见明显变化;同时在2个月后的随访评估中发现,观察组的S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与其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DSMP的应用能较好地缓解患者对疾病产生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在SD患者中采用“糖尿病俱乐部”自我管理的护理方案,有利于血糖控制,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疾病管理的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我科首次建立的以自我管理模式为中心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有利于SD患者的护理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郭立新.老年糖尿病应该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