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识别、诊断与转诊
(一)识别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就诊或健康体检时发现。常有家族史。很少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但在应激、严重感染、中断治疗等诱因下也可发生。临床上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1.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血糖升高导致的严重代谢失调,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伴乏力。但许多患者缺乏特异表现,仅于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有的患者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外阴瘙痒、皮肤瘙痒和易感染;如有并发症时,可出现视力下降、水肿、贫血、对称性的手指、足趾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异样感,亦可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二)诊断1.高血糖状态:正常血糖指空腹血糖为3.9~6.1mmol/L,OGTT2h血糖7.8mmol/L。高血糖状态可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和糖尿病,其中,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高血糖状态的分类见表1。2.糖尿病诊断标准(WHO)(三)鉴别诊断需与以下常见的可致血糖升高的疾病鉴别:1.内分泌疾病: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亢可导致血糖升高,但甲亢具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血清游离T3、游离T4水平增高。2.肝脏疾病:肝病所致的高血糖常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如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多数患者有营养不良的表现。3.其他:可以引起血糖异常的因素,如应激性因素或药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四)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建议以下情况医院:1.诊断困难和特殊患者:2.治疗困难:3.严重并发症:4.其他:医院处理的情况或疾病。三、治疗
(一)治疗目标基层医生不仅要努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达标率,还应强调血压、血脂、蛋白尿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争取联合达标。综合控制目标见表2。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HbA1c分层目标建议见表3。(二)非药物治疗1.医学营养治疗: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合理膳食模式是以谷类食物为主,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摄入的多样化膳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定时定量进餐,控制进餐速度,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进餐顺序的习惯。2.运动治疗:运动锻炼建议以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年龄),运动时应使心率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为主,每周至少min。(三)降糖药物治疗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降糖药物分口服类和注射类,注射类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简易路径见图1。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图1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简易路径1.口服降糖药:2.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RI)、中效胰岛素(NPH)、长效胰岛素(PZI)、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见表5。3.GLP-1受体激动剂:该药能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压的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目前常用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均需皮下注射,见表6。低血糖诊断标准: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其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和血糖下降速度有关。需注意的是,少数高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值并不成正比。低血糖的诊治流程见图2。图2低血糖的诊治流程图(四)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此在降糖治疗的同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