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型糖尿病(LADA)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呼唤全程
TUhjnbcbe - 2020/11/13 16:42:00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79538.html

对于高血糖来说,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国很多患者都会面临餐后血糖升高的难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餐后高血糖的全程管理呢?

另一方面,第二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于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中标产品中的仿制药均已通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这些产品中,有没有进行餐后高血糖管理的国产「利器」?

为寻求解答

丁香园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海*医院邹大进教授进行了专访。

IGT: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头号公敌」,积极干预,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糖尿病前期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此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对象[1]。

国际上主要采用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有两个:WHO年分类诊断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标准,两者在IFG切点不同,详见表1[1]。

年全国横截面调查研究显示,按照ADA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至50.1%,基于样本加权的预测表明中国约有4.93亿糖尿病前期患者[2],患病人群十分庞大。我国当前采用WHO的定义和分期。对此,邹教授表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IFG患者仅占1/3,而IGT患者占到2/3的比例,很显然,IGT成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头号公敌」。

表1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WHO年分类诊断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标准,两者在IFG切点不同

ADA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依据,与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我国采用的WHO诊断标准,是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依据的,证据更充分。按照此标准诊断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约有7%的患者转变进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除了进展为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同样发现,心血管疾病、微血管并发症、肿瘤疾病等风险均会升高。因此,邹教授表示,无论切点如何,积极尽早干预糖尿病前期,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合并IFG和IGT的患者,每年有10%的比例进展为糖尿病,所以风险更高,更需加强干预。」邹教授说。

IFG与IGT在发病机制上并不相同。前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相关,后者主要与餐时胰岛素分泌高峰延缓有关,提示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除了进行医学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药物干预。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不仅有效可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还可节约内源性胰岛素分泌[3],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STOP-NIDDM等研究证实阿卡波糖降低IGT患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成为国内首个获批IGT适应证的药物[4]。

餐后高血糖: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通病」,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呼唤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