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强化管理定义:是指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随访内容更深入、随访更频繁、治疗方案调整更及时的管理对象已有早期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情况差;其他包括妊娠、围术期、1型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相对年轻且病程短、内容及频度、内容与常规管理基本相同,但随访频度要求每年至少12次(常规管理为6次)。
糖尿病干预的目标人群: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符合下列任意一项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①糖尿病前期(IFG和IGT)。②有糖尿病家族史(双亲或同胞患有糖尿病)。③肥胖和超重者(BMI≥24kg/m),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④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⑤高血压患者(血压≥/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⑥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9mmol/L(35mg/dl)]和(或)高甘油三酯[≥2.22mmol/L(mg/dl)]者。⑦年龄在40岁以上,且常年身体活动不足者。⑧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⑨BMI≥30kg/m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⑩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糖尿病效果评估(个体和群体)①年度评估:主要包括患者规范管理、规范接受药物治疗、不良生活方式改善、血糖控制等情况。②阶段性评估(每3~5年进行1次):主要包括糖尿病患者(被管理对象)患病知晓率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以及血糖等情况。
糖尿病效果评估指标:①个体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规范接受药物治疗情况、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等。按照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达标、未达标共2个等级。②群体(社区)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1.被管理(如某社区)人群糖尿病知晓比例、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2.被管理人群中糖尿病患者降糖达标和未达标比例。3.被管理人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致残和死亡信息,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糖尿病过程评估①年度评估糖尿病患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糖尿病管理开展情况、糖尿病患者转入转出执行情况、疾病预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指导和培训情况。②阶段性评估(每3~5年进行1次)社区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了解的情况、参与工作的人员对该项工作的满意情况,以及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情况。
糖尿病过程评估指标①糖尿病患者建档情况:糖尿病患者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②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覆盖情况:开展糖尿病管理社区的百分比、实际糖尿病管理人数和规范管理百分比。③双向转诊执行情况:糖尿病转出百分比、糖尿病转入百分比和糖尿病双向转诊百分比。④医务人员培训情况⑤高危人群干预情况:高危人群参见血糖筛查的百分比和糖调节受损者干预百分比。⑥糖尿病患者满意度情况:社区行政部门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
糖尿病患者以预防低血糖的措施:1.开始参加运动时,应有同伴陪同,并携带糖果备用。2.饭后0.5~1小时开始运动较为合适。3.如果运动量较大,则运动前增加饮食量或者适当减少降糖药物量(包括胰岛素)。4.运动不宜在降糖药物作用最强的时间进行。5.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宜清晨空腹,尤其不宜在注射胰岛素后和饭前运动。6.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血糖会有所下降,应酌情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禁忌:①合并各种急性感染②近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③严重糖尿病肾病。④严重眼底病变。⑤新近发生血栓。⑥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血糖>14mmol/L)或血糖不稳定。⑦血压>mmHg。⑧经常有脑供血不足。⑨伴有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