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诊断出了2型糖尿病,情绪非常低落,我这么年轻,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每天都在纠结,是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要不要用药,要不要打针,会不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1.14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大约有一般的病人为青年人,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紧张的生活,沉重的压力,不健康的饮食和休息,多脂少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年轻的糖尿病人会埋怨,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
糖尿病的发病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可能不易避免,但既然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有很大影响,在诊断糖尿病以后,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血糖的控制也是很有好处的。
既然已经诊断为糖尿病,已经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而且也不是那么容易摘下来的,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去对待。
得病不幸,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积极乐观去看,又是幸运的事情
如此年轻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会影响,生活方式可能更重要,平时存在大吃大喝,饮酒,不爱锻炼、压力大等情况。
目前能够认识到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危害,积极调整饮食、运动,坚持吃药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控制差会带来的并发症,就将坏事变成了好事。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查体发现了血糖高,那么他可能还在继续着他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出现了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等等,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持续进展就会出现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浮肿、肾病、脑梗塞、心梗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失明、截肢、偏瘫甚至猝死。
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30多岁患糖尿病的朋友,生活方式调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血糖平稳控制,很多年后,身体仍然保持得比较好,也没有并发症的出现。
但是还有一些年轻的糖尿病人,查出血糖高以后怨天尤人,生活上仍然保持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坚持用药,不定期复查,待若干年后各种并发症缠身,后悔的很“怎么当初没有听医生的话呢?”
年轻的糖尿病人该如何做?
年轻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保有一颗平常心要认识到,患了糖尿病,除了生活方式和用药上要注意,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和非糖尿病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糖尿病人的生活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非糖尿病人如果想保持健康的体魄,也是要采取这种生活方式的。
糖尿病饮食糖尿病饮食是最为健康的饮食方式,吃着健康的食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着强健的肌肉,健美的体型,作为年轻人,表现着青春活力的一面,这样的形象在工作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坚持应用药物作为一种慢性病,在应用饮食、运动等治疗外,可能需要药物来保持血糖的稳定,要积极与糖尿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当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时,可以考虑逐渐减少用药,而不是自行停用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减重都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可能不使用药物,血糖也能控制得比较平稳。这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理想的状态。
定期复查血糖及相关并发症情况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指路明灯,知道血糖的情况,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饮食、运动、用药是否适合,千万不要凭感觉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脏、心脏、神经等的检查,来尽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积极治疗。
保持家庭中良好的氛围30多岁,上有老人,下有夫妻儿女,患病后需要家人的和睦健康的气氛,糖尿病遗传倾向,使老人、孩子甚至夫妻的糖尿病发病率也是相当高的,培养家庭中健康的饮食、运动氛围非常重要。要积极安排家人定期进行代谢项目的检查,来明确家人的健康状况。家人之间也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督促,来保证健康的身体。
综上所述:
30多岁患2型糖尿病,大部分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确诊后,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面对,保有一颗平常心,既来之则安之,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坚持锻炼,适当减重,规律应用药物,定期进行血糖及相关并发症的复查,保持加重良好健康的氛围,对血糖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