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最后一项检查报告后,糖尿病10年的张先生心里踏实了很多,整体评估结果显示:他的身体状况很不错,甚至比有些没有糖尿病的人都要好。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评估胰岛功能衰退的程度
糖尿病发生的根源在于自身胰岛细胞分泌不出足量的胰岛素,即胰岛功能发生了衰退,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这种衰退还会发生不可逆的下降,衰退的越快,自身调控血糖的能力越差,意味着糖尿病病情越重。因此,有糖尿病的人应每1-2年做一次胰岛功能检查,及时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检查方法是做胰岛素释放试验,即检测空腹、餐后半小时、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量多少。餐后半小时胰岛素分泌量高于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分泌量5倍以上,表明胰岛功能尚好,差的倍数越小,提示胰岛功能越差。
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由于自身血糖调控能力下降,强求达到这样的控制目标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以说是过于苛求,而糖尿病血糖控制其实更讲究平稳少波动,因此能长期将血糖控制在如下范围内即被认为是控制达标:
空腹血糖:4.4-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4.4-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7.0%
评估其它危险因素
一定要知道,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血糖的升高只是代谢异常的表现之一,且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高血糖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血脂、血压是最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可以说对高血糖的危险起着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将血脂、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总胆固醇控制目标:小于4.5mmol/L
甘油三脂控制目标:小于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小于2.6mmol/L,小于1.8mmol/L更好
血压控制目标:小于/80mmHg
评估并发症发生发展情况
糖尿病干预治疗的终极目标是阻止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临床统计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的人,大多或轻或重有并发症发生,以周围神经病病变的发生为最早,心脑眼肾也可能被累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经及时干预治疗是可以得以逆转的,因此病程10年以上的人应做到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筛查项目主要包括:
周围神经病变检查:肌电图等
肝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眼底血管检查:眼底照相等
大中血管检查:颈动脉彩超、心电图等
总之,有了这检查数据,医生便可对糖友的病情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要知道只要病情稳定或进展缓慢,糖友完全可以同正常人一样享有幸福生活,享有应有的预期寿命。
那么,你的身体状况如何呢?做过糖尿病病情评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