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血压升幅越大、病程越长、危险因素越多,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控制血压达标则可降低对心脑血管的损害。那么,为什么国外高血压诊断标准为血压≥/80mmHg,我国依然为/90mmHg呢?接下来,YI学莘将为您解析。
对比我国与美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差异确实比较大,美国以血压≥/8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国以/90mmHg作为诊断标准,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诊断标准上均相差10mmHg,10mmHg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呢?研究发现,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应增加53%,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相应增加31%;因此,相比于/80mmHg的患者,/90mmHg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那么,从保护健康人群与高血压患者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呢?
虽然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为血压≥/90mmHg,但正常血压的标准远低于/90mmHg,目前我国正常血压的标准为血压/80mmHg,将血压控制在该范围,几乎不会对心脑血管产生显著危害,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高血压专科,若发现血压超过了/80mmHg,均会提出干预措施,这是因为血压一旦超过/80mmHg,在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会不同程度增加,但此时尚无用药指针,干预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包括:①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6g以内(包括烹调用盐、高钠调味品、高钠加工食品等);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钾盐的食物,可拮抗钠盐引起的血压升高;③坚持运动,每日坚持半小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血压与心血管功能;④减轻体重,将体质指数控制在24以内,有利于改变包括血压在内的多项代谢指标;⑤减轻工作与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然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为血压≥/90mmHg,但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中,血压并非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作为分层依据,而是≥/85mmHg。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的目的在于结合血压水平的高低、合并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出现靶器官损害,是否合并临床并发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组,分层越高,未来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当血压达到/85mmHg以后,若同时合并了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等三个以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出现了靶器官损害,或慢性肾脏疾病分期为3期,或合并无症状的糖尿病,危险分层为中/高危;若已经出现了临床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或慢性肾脏疾病分期达到4期,或合并有症状的糖尿病,危险分层为高/很高危。危险分层达到高危或很高危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考虑药物降压。
综上,虽然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为血压≥/90mmHg,但正常血压标准为</80mmHg,超过该值应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当血压超过/85mmHg,就已经纳入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中。因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高血压患者,并非血压达到诊断标准才需干预。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