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及糖尿病是威胁人们健康最主要的几种疾病。其中,我国每14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全球有4.2亿多人患有糖尿病。
01糖尿病的基本认识
糖尿病的类型
1型糖尿病常在十八周岁之前发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占总体糖尿病患者约1%;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人数的95%以上,其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妊娠糖尿病主要指在妊娠期24周后首次检查出高血糖值,筛查时间一般选择在第24至28周。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内分泌疾病、手术、药物等一系列比较明确病因引起的高血糖。
糖尿病的标准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除此之外,如果最近连续两次监测的血糖值都符合以下三条之一,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是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二是空腹血糖≥7.0mmol/L;三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尿病的危害
然而,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心、脑、肾、眼、足等器官的病变,即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烂足、视网膜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且难以治愈。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糖尿病导致过早死的概率约40%。
02容易招致糖尿病的生活方式
你的哪些行为更容易让糖尿病找上你?
一是不合理饮食:长期吃得过饱、过多;经常摄入高油脂、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经常吃夜宵;常喝加糖饮料,喜欢用饮料、水果代饭。同时,因不合理膳食而引起的维生素E缺乏也是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的因素。
二是运动不足:长期运动不足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不足容易导致热量消耗的减少,造成脂肪堆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根据《柳叶刀》一篇发表的论文显示,全球7%的2型糖尿病皆因运动不足导致。
三是心理因素:因经历生活重大事件或面对外来应激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他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因素还包括抽烟、喝酒、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
03有效干预糖尿病的“五架马车”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干预重在预防,重在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
第一架马车:合理膳食
饮食原则:糖尿病饮食干预的总体原则是“总量控制、营养均衡、少食多餐”。对2型糖尿病且胰岛功能尚未衰竭患者而言,可以选择在正餐前1-1.5小时间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减小血糖的波动幅度。
减少高GI食物摄入:GI为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反映了一种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即GI值越低,饮食后血糖上升得越慢。但值得注意的是,低GI食物也不能多食,因为摄入的数量也会影响总的血糖生成,即GL。下表为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第二驾马车:适量运动
运动是免费的降糖药,有利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做到定时、定量且持之以恒。每周进行3-5次锻炼,一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在运动强度方面,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年龄”为宜。运动量不宜过大,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保证身体能够承受。
第三驾马车:规范用药
糖尿病干预的药物手段主要包含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中医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由于个体情况不同,在选择药物干预时,要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及糖尿病患病情况,如胰岛功能、血糖变化程度等来进行个体用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综合运用饮食、运动干预方案。
第四驾马车:血糖监测
对血糖进行监测能实时了解自身血糖情况,从而起到自我警示的作用。同时,它也能评估之前所采取的控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为下一阶段糖尿病干预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一般情况下,监测频率可采取1-3次/周。当遇有特殊情况,比如剧烈运动、饮食量增加、饮食种类变化明显等情况下可随时进行监测。监测时间主要为早晨空腹、饭后两小时或夜间10时后。在按照规范进行监测基础上,做好监测记录,掌控自己血糖值的变化。
第五驾马车: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干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自我管理上。根据健康教育中“知-信-行”行为模式理论,增强人们健康素养,提高对糖尿病的全面认识是患者进行较好自我管理的基础。因此糖尿病患者自身或家属要加深对糖尿病的全面认识,提高糖尿病防控意识和能力,进而调动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患者自干预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糖尿病干预的五架马车之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干预效果具有极大影响。虽然糖尿病难以根治,但有效干预会使其享有与非糖尿病患者几乎一样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应以不抵抗的情绪与之“和平共处”,用积极的心态与其“打交道”,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