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7月31日,“第二十四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的窦京涛教授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指南解读”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专家介绍
窦京涛教授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及糖尿病代谢性大血管病变学组(筹)组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
窦教授首先介绍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数据,后就原醛筛查对象、方法、确诊实验、分型、治疗方法等,对国内外指南/共识进行了对比与解读。
原醛并非良性高血压,危害更为严重
原醛的定义为肾上腺皮质自主分泌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
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症患者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研究显示:
在相同血压水平下,原醛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脑卒中风险增加2.2-4.2倍;
心律失常风险增加5.0-12.1倍;
心衰风险增加2.9-10.3倍。
因此,对原醛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原醛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超过5%
国外报道中,在1、2、3级高血压患者中,原醛患病率分别为1.99%、8.02%和13.2%;而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其患病率更高约为17%~23%。在亚洲普通高血压人中,其患病率约为5%。
年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牵头,在全国11个省19个中心对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原醛症的筛查,报道其患病率为7.1%。李启富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表明,原醛症在新诊断高血压中的发生率超过4.0%。
综合来看,原醛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10%。
国内外指南/共识解读与对比
接下来,窦教授就筛查对象、方法、确诊实验、分型和治疗方法选择方面,对年中国CSE共识、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共识、年台湾省共识和年美国指南作出了解读对比。
一、筛查对象
表1筛查对象
窦教授指出,在筛查对象方面,我国共识与国外指南很大不同一点在于:我国将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到原醛筛查人群,这是因为,我国原醛症在新诊断高血压中的发生率已超过4.0%。
二、筛查方法及影响因素管控
1.筛查方法与切点
主要为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RR。但各版本指南、共识切入点不一。
表2不同指南/共识推荐的ARR阳性切点
2.对影响因素管控
年龄、性别、饮食、服用药物、体位、血钾及肌酐等都有可能影响ARR数值,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尤其需对使用的药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