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因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异常。
长期病程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分型包括以下类型:
Ⅰ型糖尿病:以胰岛B细胞破坏和(或)严重胰岛素分泌障碍为特点(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降低甚至测不出,呈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通常需要使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Ⅱ型糖尿病: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
继发性糖尿病:由于其他疾病影响葡萄糖代谢而导致的血糖异常,只要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也可以诊断为继发性糖尿病,例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甲亢、等,都属于继发性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两种情况。
前者是先有糖尿病后怀孕,后者是怀孕后首次发现血糖异常,与妊娠期特殊激素水平有关,有些可以在产后恢复,有些则发展为终身的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并非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很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血糖慢性升高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疾病。
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第一,多尿口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血糖升高,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现象,同时多尿导致口渴,口渴就会产生多饮,多饮则会多尿,从而形成症状循环;
第二,饥饿,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份大量丢失,导致人体缺乏能量,处于饥饿状态以及引起食量增加;
第三,体重减轻,虽然糖尿病患者会饥饿多食,但体重并不会增加,反而会减轻,引起体重减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分从尿液中排出,二是排尿频繁会带走热量,三是胰岛素不足,人体的糖分会少,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大量消耗,所以患者常出现体重下降、形体消瘦的现象;
第四,视力模糊,在糖尿病早期,会暂时性的改变视网膜的形状,导致视力模糊,但不必太过担心,血糖稳定下来,这种症状会慢慢消失,视力也会自动恢复;
第五,双脚麻木,血糖升高后可能会出现轻度神经损害,引起双脚发麻;
第六,持续疲劳,持续疲劳是糖尿病很重要的症状,因为吃的东西没有被机体充分利用,导致身体得不到所需的能量,会出现身体疲劳的现象,如果出现持续性疲劳,就要当心了;
第七,心慌手抖,由于糖尿病人胰岛出现问题,对体内糖分不能完全吸收,导致糖分大量流失体外,造成低血糖现象,而血糖过低会引发心慌手抖,所以当生活中出现莫名的心慌手抖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人饭后慢走30分钟,真的能够降血糖?医生给出答案
有一项针对饭后走路是否能降血糖的研究,研究人员将10名平均年龄约60岁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这10名实验对象的血糖均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水平),并对他们进行了三项不同的实验。
每项实验持续2天,每项实验之间的间隔是4周,在实验的两天时间内,早上运动45分钟和三餐后散步15分钟的控制血糖效果均比下午运动45分钟的效果好,但是只有用餐后15分钟散步才能够很好的降低血糖峰值。
因此该项研究显示,餐后散步,能够成为一项很好的帮助老年人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第一,运动能促进肌糖元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人在安静时,能源消耗大部分来自游离脂肪。
运动一开始,机体就会动用肌肉中的糖元和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10~15分钟左右,消耗糖元和葡萄糖就会急剧增加,其后,越接近最大运动量,葡萄糖的利用率越大,因此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浓度。
第二,运动能抑制饭后血糖升高,研究发现,饭后血糖升高和运动强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运动强度越大,饭后血糖值上升越小。
第三,运动能减少胰岛素消耗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使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更能使有限的胰岛素发挥最大的生理功能。
除此以外,这几点也不要忽略:
1:是饮食,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糖尿病的病人要注意进食富含营养,含糖量比较低的食物,这样就能保证吃得好,吃得健康,而且血糖又不会过高;
2:是心理,要求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该治疗治疗,该控制饮食控制饮食,该运动运动;
3:是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到血糖升高的危害,特别是心脑肾的并发症,更加树立患者坚决控制血糖的决心;
4:是药物,药物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糖波动情况,合理地选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