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服药吗
有很多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终身难愈,内心就一直担心这个问题:一打上胰岛素就会终身依赖,永远不能停,越打越多,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能否真正实现不必终身服药,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糖尿病患者可不必终身用药,并不代表不须终身治疗。
科学饮食和运动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有些胰岛功能损害较轻或经科学系统治疗,胰岛功能得以较好恢复的糖尿病患者,仅仅靠运动和饮食控制病情,也能达到平稳控制血糖的目标。这样的疗法,有效且无毒副作用,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希望可以根治糖尿病。其实,人类今天还没有办法做到。糖尿病如果能得到较好治疗,其关键是要体现个体化的科学合理治疗,即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和发病特点,应用针对性很强的治疗方案。
这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占5%左右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要终身给予胰岛素替代治疗,同时根据其生长发育、营养、活动量等情况,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疗法,使其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从而避免并发症对机体的危害。
对于占糖尿病发病人群95%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给予正规、科学的医学干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不必终身用药,仅靠科学运动和科学饮食疗法,就能实现控制血糖和病情的目的。
临床上还根据病情轻重将糖尿病分为轻、中、重三类。轻型糖尿病,仅见血糖轻度升高,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属胰岛功能损伤较轻阶段。中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出现一个及多个并发症,属于胰岛功能损害较重阶段。
重型糖尿病,即血糖非常高,并且血糖波动较大,甚至常在小于3.1mmol/L或大于20mmol/L之间波动,此阶段并发症较多且病情严重,病情难以控制,患者往往可因并发症致残致死,此阶段亦属胰岛细胞严重衰竭阶段。
对于轻型和中型糖尿病患者,其治疗目标不仅要平稳控制血糖,还要最大限度地修复其已受损伤的胰岛β细胞,争取能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人体的糖代谢紊乱状态就会得到很好地纠正。这些糖尿病患者是有可能不必终身用药的。对于重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其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发展,避免因并发症致残致死。
初患糖尿病患者如能在早期就进行系统检查、系统治疗,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修复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并使之不同程度地恢复功能,避免、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很有可能达到不必终身服药的目标。
如何减少降糖药物的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糖药也不例外。绝大多数降糖药物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容易造成肝损伤;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以及乳酸中毒,少部分服用者会出现过敏反应以及大细胞性贫血反应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腹胀、腹痛、腹泻和肠排气过多等现象,有报道说个别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后还出现了严重的肝损害。胰岛素增敏剂也会对服药者的肝脏造成损害,还可能增加其血容量,加重其心脏的负担。
但糖尿病患者又不得不长期服药,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减少和避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呢?我给大家提以下几条建议。
1、有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时,一定不能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同时也不能选择双胍类药物。对于胰岛素增敏剂,有上述情况的患者则需谨慎使用。对于已出现肾脏病变的患者,最好选择通过胆道排泄的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2、为减少和避免低血糖发生,患者除注意饮食外,尽量不要选择强力、长效口服降糖药,且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在各类降糖药当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才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
3、补充负离子。负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消除了自由基,而自身转变为不带电的分子。负离子能直接消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的氧化等,也能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体内酸性环境,从而增强Na+/H+通道、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改善细胞内糖代谢等,对糖尿病的治疗非常有益。
4、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血脂、脂肪肝、肝功能异常,对于此类特殊患者,在用药期间应1~2个月检查一次血常规、血脂和肝肾功能。
5、尽量联合用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6、循序渐进用药。一般来说,胃肠道对药物的适应和耐受需要一个过程,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经过1~2周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
7、在适宜的时间服药非常重要。如双胍类药物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胃肠道反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而胰岛素促泌剂则最好在餐前半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