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碰见一位老大爷,说话挺逗,进诊室没怎么问诊,自己就说起来:医院找老刘看得耳鼻喉,上半年去安贞下了支架,专科治疗的都挺好,就是血糖控制不住,前两天去了北医三院找老刘,吃几天药血糖下不去,去医院找老李(医院专家级人物),也不行,就差挂协和的号了,协和的号比较难拿,正在托关系想办法,就这样拖着也不是个事今天先来您这瞧瞧,一简单的小糖尿病怎么就这么难拿?
看到这您就能看出点什么了,什么叫“治疗延续性”,这位大爷是个反面典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治疗的延续性尤为重要,但是很多糖友都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一次就诊效果不好医院。
今天梁老师给大家聊聊,为什么不建医院。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治疗并不复杂,自己努力占一多半,饮食和运动,医院治疗占一少半,检测和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并不多,目前主要就8类口服药,每类药物里面有几种不同的药物,存在细微的差别,针剂有胰岛素和GLP1。
对不同发病患者,起始使用方案可能不同,在几年以前,二甲双胍还是首选(针对2型),医院,多会先用二甲双胍,但是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有着不同降糖机制,DPP4、SGLT-2和GLP-1有可能会被拿来作为首选药物,不同的发病原因,也有把阿卡波糖作为首选的,某些高年资大夫,也可能有先给磺脲类降糖药物。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前面几种都可以,起始磺脲类因为低血糖风险比较大,所以最初应用比较少。
比如,医院就诊,血糖不是很高,达不到胰岛素强化标准,医生会给开具什么药?如果肥胖可能会给二甲双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糖效果肯定,如果偏胖,食欲旺盛可能会给GLP1减重且降糖,抑制食欲,如果是单纯某一餐餐后血糖升高,可能会单纯餐时嚼服阿卡波糖,以控制餐后,都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的药物。
但是,每种药物都有起效时间和治疗过程,某一种药物可能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此时血糖,或者是给的剂量偏小,达不到治疗强度,需要多检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增加种类,您如果说怎么就不能,一次性给个正好的剂量呢,这个很难的,虽然我们目前能够检测胰腺的残余功能,但是仅凭胰腺功能,很难一次性选好剂量,这也是为什么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必须住院的原因。
而且副作用也是随着计量的增大而加重,比如二甲双胍一般先给毫克1天,无明显胃肠道不适才会加到,加到,很少有医生上来就给毫克口服,降糖效果确实好,但是副作用也大。
回到主题,大爷在中日开了二甲双胍,吃几天血糖控制的不佳,又转到东直门,医生又开了一大堆单子,听到大爷说二甲双胍血糖达不到效果,可能会更换为DPP4,然后不理想,医院,又是一堆的检查,又换了一种治疗方案……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基本上,从事过2年临床的内分泌医生,看个糖尿病都没问题,可能资历比较老的医生,经历的重症多,会保守一点,但是都要有个过程,在发现对某种药片不敏感时,再次就诊,会结合既往检查结果,敏感与否,副作用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重新选择方案,此前的检查、病历也都有记录,医院,不是每位医生都有足够时间听您把既往的就诊经过和检查单子都看一遍。
图片
医院的话也不建议大家频繁更换,现在都是电子病历,医院联网,医院内部是可以查看既往病历的,包括住院病历,可以有更好的延续性。
当然,梁老师也不是说就要一棵树吊死,确实有疑难或特殊情况,需要某些专家来做诊断,可以转,对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的内分泌专科,都是可以得到满意效果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