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种疾病在人群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以前,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如今却不是了,因为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与这类疾病打交道了,并且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很多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又喜欢熬夜,这就导致身体患糖尿病的几率进一步增加。
除了要注意这些生活细节之外,平时还需要弄清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去医院检查时,需要做哪些相关检测呢?如果你不是很清楚,那么这3点,就需要注意了。
1.测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其实简单来说,血糖就是身体血液中的糖分水平,它一般会保持在稳定范围内,且这个范围不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血糖超过了界值,就可能会导致高血糖,进而会出现糖尿病。
另外,如果血糖水平偏低了,也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进而也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所以,在检查过程中,大家首先要测血糖,一般选择在空腹状态下,抑或是进食之后,从这两个不同阶段的血糖水平,基本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患糖尿病。
去医院检测这个项目时,只需要测手指血就可以了,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不能够超过7.0mmol/L,进食之后的血糖水平不能够超过11.1mmol/L,如果超过了这两个界值,就可以确诊是糖尿病无疑了。
2.测糖化血红蛋白
很多人认为,测一下血糖的水平不就可以了吗?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并不是一回事,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可以简单理解,血红蛋白是可以运送糖分的,通过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可以判断血红蛋白在运送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缺陷,这个标准值,也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糖尿病的重要参考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不会超过6.5%,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基本上也就确诊糖尿病无疑了。
3.观察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是患者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的与疾病相关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成为诊断的辅助工具。
比如说,医院检查的过程中,医生会对其进行问诊,是否有体重减轻,通过对近半年的体重检测,可以判断体重的变化是否正常。
其次就是小便的性状,是否有异味、尿糖是否升高,等等,这些也是辅助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所以,除了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临医院进行检查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