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型糖尿病(LADA)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索内分泌专家 [复制链接]

1#

近日,知名血糖管理品牌华广瑞特邀请了来医院的陶世冰教授,从院内智慧医疗血糖管理系统角度出发,围绕“血糖管理新模式探索”主题进行了专题分享。陶主任的分享可以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从中显著受益,同时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慢病管理能力,助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加快行业供给侧改革带来更多有益思索。

专家介绍:陶世冰,内分泌科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现为四川省内分泌医师协会委员,四川省内分泌学会激素与临床学组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公共病管理委员会委员,资阳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甲状腺及其并发症;肾上腺疾病;肥胖症;继发性高血压;性腺及生长发育等内分泌疑难重症的诊断及治疗。

一、血糖管理信息化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不仅患病人数居于全球首位,还面临着被发现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不利现状。截至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平均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位患者。然而整体的诊断率只有36.5%,其中约32.2%患者获得了相关的治疗,治疗达标率却不到一半(约49.2%),其中仅5.7%的糖尿病病例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全面管理,亟需改善现状,寻求更佳的医疗管理解决方案。

然而,医院还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医护人员匮乏的情况。据粗略统计,我国约有2万名(从事糖尿病管理工作的)医生,但却有高达1.19亿糖尿病患者,岗位存在巨大的缺口,造成了很多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糖尿病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

对比中美糖尿病治疗的医疗管理体系不难看出:中美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医疗模式也有所不同,面临的困境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医生的工作量多,压力大,就诊以量取胜;缺乏糖尿病知识科普病患普遍对依赖医生的心态很强;血糖检测自费贵等因素,导致病患就医的效率低;同时,很多患者对血糖健康状况不了解,迷信偏方,不回诊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的患者往往在疾病治疗上比较被动,自我监测血糖意识低,只有出现大问题、并发症时才主动找医生;而在美国,保险给付的相关政策帮助病患学习自我改善治疗,同时,患者多采取“自我检测,自行管理”的控制方式,自我学习的意愿、能力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整体控制效果更加有效积极,因此,在医疗保障的维度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完善,推动我国各院逐步形成完善的院内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血糖管理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血糖教育管理模式中,早有一对一、教育课堂、运动课等模式,一定程度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管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患者依从性差,不能主动去正规内分泌科就诊;医院无法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无法保证糖尿病科普教育的连续性和长期随访;当前确诊的老年患者居多,无法适应线上讲堂等问题。现处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应基于传统的血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更多的解决方案,给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

血糖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探索

年至年期间,医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数据显示:在例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比例由4.55%逐年上升至11.97%,全院死亡患者中T2DM患者的构成比由9.64%逐年升至25.47%。可以发现糖尿病人群在住院患者中的比例逐年不断上升,同时患者的死亡率也大幅度增加。通过相关研究显示,其中应激性高血糖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占比更大,因此我们对于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需要格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