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个成人中,近11人患病,其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这些人日后都将成为糖尿病队伍中的一员,而且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的方法。
1.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正常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人空腹血糖≥7.0mo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而所谓“糖尿病前期”,就是指血糖比普通正常人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状态,这是健康人发展成糖尿病人的一个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可细分为三种情形
/p>
①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偏高,在6.1-7.0mmol/L之间,而餐后血糖正常。
②糖耐量异常(IGT):餐后血糖偏高,在7.8-11.1mol/L,而空腹血糖正常。
③“IFC+IGT:即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比正常水平偏高,但均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前期虽然暂时没什么症状,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危害。首先,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后备*”,如果不加干预,9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其次,诸多国内外研究还发现,尽管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水平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其中不少患者已经出现心脑血管病变。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我们同样也要高度重视。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病情发展往往还是可逆的,通过早期积极干预,特别是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减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戒除不良嗜好、积极控制体重等等。
(1)饮食干预:限制热量及脂肪的摄入,少吃多餐,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一般要求油脂类食物的热量占一日摄入食物总热量的比例应少于30%,其中饱和脂肪酸(大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内)应少于10%。少吃动物内脏、蛋*及甜品,远离油炸食物。平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等,保证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30g以上。
(2)运动干预:是指通过长期、有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控制体重之目的。可以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运动项目,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每周不少于分钟。
(3)控制体重: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更好。有资料显示,若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
4、何时该进行药物干预?
尽管改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效果非常肯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让患者改变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绝非易事,此外,单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并不能使所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达标,因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如血糖控制效果仍不理想,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总之,糖尿病前期有很大可能进展为糖尿病,而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阻断其向糖尿病发展的最佳手段。糖尿病前路漫漫,荆棘密布,但是在糖尿病前期,却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驶离糖尿病的方向,而远离糖尿病的方向盘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文
消化内分泌科丰凌云
图
网络
编辑
宣传科张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