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走出妖魔化高考的时候了_河南
今年高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考报考人数同比减少。再一个特点,对今年的高考,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也有所降温,不象往年炒作得热火朝天。对此,很有些人有种失落感。其实,这应该是件好事,过度关注高考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高考回归价值的时候已经来临。
作为人的发展过程来说,读书学习完善个人文明构成,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阶段,原本很平常。过去,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能上个小学、中学,平平常常的一事,没有人大惊小怪。经济发展了,社会发达了,可以满足人的更高文明追求,读大学,攻博士,优胜劣汰,也是平平常常一件事,同样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八十年代以后,每逢高考,总要声势浩大宣传一番,生怕没人不知道。接着,领导巡视,警察保驾,家长陪考,标语壮行,隆重得不能再隆重,森严得不能再森严。高考揭榜后,进重点大学者,位居榜首者,大小媒体一拥而上“追捧”,大小赞助者蜂拥而至“献爱”,*府奖励,学校奖励,社会奖励,好不热闹。年招几十万是这样,年招上百万也是这样,放大高考的作用,高考被妖魔化。
可以这样说,只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这么“宠”出来的。结果呢,大学数量猛增,办学质量失真,人才概念失偏,市场共需失衡。每年上千万高中生挤上这根独木桥,每年国家花大力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重重,*府显得手忙脚乱,陷入了期望值一降再降的困境,终于到了今天高考降温重新思索高考价值的时候。
大学不是基础教育,在没有达到义务普及的程度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应该取决于市场的供需要求,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不盯准市场的人才需求,盲目扩张,自然会带来供需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矛盾。早几年这种矛盾已现端倪,研究生当迎宾小姐,大学生市场卖肉,媒体作为观察员已经预警。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追求,选择价值取向,确定生存方向,以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用造势一个劲地把他们推向高考这根独木桥,当理想与现实形成差距,焉能不埋怨国家,埋怨社会,埋怨家长。优胜劣败,这本是生存法则,靠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去适应,去努力,只有符合人才市场的游戏规则,才有和谐高考。
倘若大学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要求设置,倘若大学招生数量按市场法则进行,倘若高考在规范中按部就班完成,不以高考为上,不以文凭高低论英雄,不加人为粉饰,高考能有那么多事事非非吗?倘若把升学认识摆正,高考不过是一道升学程序,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能力,能上则上,不能上则另图发展,还有那么多苛刻、失落和指责吗?
高考应该走出妖魔化,让高考按照价值规律去发展,让学子按照价值追求去选择成才方式、成才之路,何必让国家,社会,家长,学子都围着高考累得筋疲力尽,得不偿失呢?对接下来的高考录取,再不要去炒作去喧哗去轰轰烈烈了。